Hot News

大數據
Big Data
- 作者: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 Kenneth Cukier , 譯者:林俊宏
- 書號:52YC0BCS156
- 定價:360元
- 出版社:智勝代理
- 出版日:2013/05
- 版次:1版
- ISBN:9789863201915
書摘
讓巨量資料說話
不論是每個人口袋裡的手機、背著到處走的電腦、又或是辦公室所使用的伺服器系統,都是資訊社會明顯而豐碩的果實。但相較之下,「資訊」本身就不那麼引人注意。自從電腦在半世紀前進入主流社會以來,累積的資料已經到了一定程度,開始帶來全新而特殊的改變。現在,世界上不僅是資訊量前所未見,資訊成長的速度更是一日千里。規模的改變已經開始導致狀態的改變;換句話說,就是從量變引發了質變。譬如天文學、基因體學之類的科學學門,在二十一世紀開始後的十年之間爆炸性成長,因而創造出「巨量資料」這個詞;至今已經又擴展到所有人類活動領域。
對於「巨量資料」,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義。最早的概念,是因為資訊量已經太過龐大,無法完整儲存在處理資訊的電腦系統中,所以工程師必須重新設計工具來分析資訊。因此,新的電腦處理技術應運而生,像是谷歌的MapReduce、或是同類的開放碼軟體Hadoop(出於雅虎),都讓使用者能夠管理遠比先前更大的資料量,而且更重要的是,資料不再需要先整理成整齊的行列或是資料表。
除此之外,也慢慢出現其他資料處理技術,能夠擺脫過去種種僵化的資料層級和同質性限制。同時,網路公司一方面能夠蒐集大量的資料,另一方面又有強大的財務誘因、必須盡快從中解讀出意義,因此也就成為頂尖資訊處理技術的先端使用者;相較之下,某些經營非線上業務的傳統公司,雖然可能歷史要多上幾十年,但腳步卻不及網路公司這般迅速。
針對這項議題,現在的思考方式(也是本書的切入方式)如下:巨量資料所指的,是一定要達到相當規模才能做的事(例如得到新觀點、創造新價值),沒有一定規模就無法實現,而且這些事將會改變現有市場、組織、公民與政府間的關係等等。
這還不過是開始而已。在這個巨量資料的時代,挑戰的是我們生活的方式,以及與世界互動的方式。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拋下對因果關係的執著,轉而擁抱簡單的相關性。(A現象與B現象有相關性,不表示A現象是因、B現象是果,或B現象是因、A現象是果。)你我都不用知道「為何如此」,只要知道「正是如此」就行了!這種概念等於是要用新的方式來瞭解現實、做出決定,推翻了過去幾百年來的既定做法和基本思維。
巨量資料可說是開始了一項重大轉變。就像許多新科技一樣,巨量資料也必然會落入矽谷著名的炒作循環:先是大動作登上雜誌封面、成為產業會議的焦點,接著再急轉直下,許多新創公司無法承擔這些資料,落得只能掙扎求生。
但不論哪種趨勢,其實都沒有真正看清巨量資料的重要性。就像是望遠鏡能讓我們探索宇宙,顯微鏡能讓我們微觀細菌,這種蒐集分析龐大資料的新技術,也能協助我們用新的方式來瞭解世界,而且我們才剛起步而已。
這本書並不會宣揚「信巨量資料得永生」,只是要傳達相關資訊。此外,真正的革新之處也並不是在於處理資料的機器,而是在於資料本身、以及使用的方式。
目錄
第1章 現在
該讓巨量資料說話了
第2章 更多資料
「樣本=母體」的時代來臨
第3章 雜亂
擁抱不精確,宏觀新世界
第4章 相關性
不再拘泥於因果關係
第5章 資料化
當一切成為資料,用途無窮無盡
第6章 價值
不在乎擁有,只在乎充分運用
第7章 蘊涵
資料價值鏈的三個環節
第8章 風險
巨量資料也有黑暗面
第9章 管控
打破巨量資料的黑盒子
第10章 未來
巨量資料只是工具,勿忘謙卑與人性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謝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