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 出版單位:第三部門學刊編輯委員會

第三部門學刊

Third-Sector Review

200803 (9期) 簡介

「第三部門學刊」第九期的主題含括第三部門基準法之草擬、中國的基督教社會服務組織與社會資本、醫療財團法人從事社區公益活動支出,以及公益團體經營效率,可說是議題涵蓋層面相當多元,範疇也包含了兩岸第三部門,確實漸漸地深化本學刊做為亞太第三部門學術社群切磋平台的理想。

本期共刊登四篇研究論文。第一篇乃呂炳寬副教授所撰寫的「我國『第三部門基準法』之草擬」,文中指出各國政府近來莫不對日益興盛的第三部門進行「管理」,期使第三部門得以在「法」的軌道上運行。該文認為,台灣應就第三部門的特性及其與國家、社會間之關係,釐清不同型態的第三部門組織,從行政法(公法)的角度,將現行雜亂分散且定位不明的法規(如《民法》、《人民團體法》、《志願服務法》、《公益勸募條例》、《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監督管理準則》等)做一整合,制定一部「第三部門基本法」。基本上,該文從第三部門之性質入手,進而檢討現行台灣相關法律規範的問題,且重點在討論第三部門的法律關係,最後嘗試草擬一部「第三部門基準法」,以供各界推動立法之參考。

第二篇為曹飛廉博士與陳健民副教授合作撰寫的「當代中國的基督教社會服務組織與社會資本——以愛德基金會和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為個案」,期以愛德基金會和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兩個案,對當代中國基督教社會服務組織的現狀進行描述。該文對社會資本的概念在中、西方的討論,做了一簡要梳理,並以Putnam的理論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出「資源導向」和「整合導向」等兩類社會資本;其次,再結合田野調查所獲得的個案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中國大陸自1949年以後一直就是一個強政府、弱社會的模式,此種格局限制在改革開放實施的近30年時間,也沒有發生根本的轉變。然而,隨著經濟體制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社會開始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趨勢,個體也出現了不同的生活與價值取向。而以服務為導向、具有信仰背景的民間組織,也可以與政府建立積極有效的合作互動,促進社會資本的生成,甚至成為市場經濟發展中個體生存的減壓器、社會穩定必須的安全閥,以及公民社會的孵化器。

第三篇由郭振雄助理教授與何怡澄副教授合作撰寫的「宗教團體與非宗教團體設立之醫療財團法人從事社區公益活動支出差異」,該文採用台灣36個醫療財團法人在2002至2004年的資料進行迴歸分析。實證結果指出,宗教團體設立的醫療財團法人在免費醫療支出顯著高於非宗教團體設立醫療財團法人,但在社區公益活動支出與教育研究支出方面則沒有顯著差異。基此,即使目前醫療市場的獲利空間被壓縮,宗教團體設立的醫療財團法人,仍然比較重視醫療貧窮者的慈善醫療。

第四篇是傅澤偉副教授、林曼莉副教授以及唐玉禮講師合作撰寫的「公益團體經營效率之初探」,本文在考量正常經營與永續經營的狀況下,將公益團體財務報表中的當期收入及當期剩餘,視為其產出項,以活動費、辦公費及人事費列為投入項,並以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會員公布於網站上的財務資訊為樣本,採用適於衡量多投入多產出組織效率的資料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來衡量公益團體的經營效率。實證研究發現:(1)公益團體的屬性會影響其效率;(2)有會計責信(會計師簽證)的公益團體效率較佳;(3)成立年數是影響效率的主要因素。

200803 (9期)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