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第三部門學刊
Third-Sector Review
201703 (19期) 簡介
本期四篇論文包含:NPO協力關係、志願服務的轉型、地方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以及INGO在中國社會的治理等議題。第一篇為蔡昀庭先生與丘昌泰教授合作撰寫的「非營利組織建構多重利害關係人之協力關係研究以中華數位人文關懷協會為例」。論文以中華數位人文關懷協會為個案,瞭解非營利組織建構多重利害關係人之方式,以及社會資本的影響力。研究發現:一、協會的利害關係人相當的多元,包括活動參與者、活動執行者、財務資助者或技術支援者,由這些多重利害關係人所連結出的社會網絡具備網絡性、多重性與動態性。二、確立協會形成協力關係的方式,主要是「變形蟲組織」式的協力方式,並滿足各種條件與需求,因而必須不斷地調整協力方式。最後,對該協會建構的多元協力關係,進行系統性的分析。
第二篇是張英陣教授撰寫的「志願服務的轉型:公民社會的觀點」。論述公民社會之理想為追求一個良善社會,且肯定每個人都有權利共同建構良善的社會。然而,當前臺灣的志願服務傾向於慈善型服務,明顯缺乏公民社會的典範思維。在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中,僅依靠慈善典範的志願服務並無法為弱勢族群解決結構性所產生的社會問題,還需仰賴以民主為本,運用集體力量的志願服務。期待未來臺灣的志願服務運用單位,不僅是一個服務提供場所,更是一所民主學校與一個公共領域,可在志工服務過程中培養民主素養,促成志願服務的民主治理之公共領域。
第三篇為陳定銘教授與徐郁雯博士生共同撰寫的「以地方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觀點析探綠色環保社區之形成以桃園市高原樂活有機村為例」。該文以個案研究的方式,在綠色環保社區發展之觀念日益被大眾重視的前提下,透過社區型社會企業理念,建構以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觀點,且以社會企業強調三重底線(社會、經濟、環境)為探討焦點。研究發現,龍潭高原社區為一個客家族群群聚性高的村落,客家族群與社會企業的結合實為其特色,而透過社區之重點發展項目如有機農業與環保工作等,以及整合運用其所擁有之地方資源,進一步推動高原有機社區落實環保社區的理念,從而發展為社區型社會企業的型態。
第四篇為景燕春博士候選人與朱健剛教授合作撰寫的「INGO嵌入中國社會治理以廣東省為例」。該文力圖探討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和中國國家治理體系之間的關係。透過獅子會與綠色和平這兩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INGO嵌入廣東地方治理體系的實踐過程,試圖對在合法性不明的情況下,INGO如何從認知、文化和結構等三方面嵌入中國的治理體系加以分析,並嘗試指出INGO嵌入中國地方治理體系的過程是一個雙向嵌入的過程,且正是這種雙向嵌入使得INGO在中國現有體制下得以生存發展。儘管這種雙向嵌入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將使INGO在中國被層層限制。
201703 (19期) 目錄
- 非營利組織建構多重利害關係人之協力關係研究:以中華數位人文關懷協會為例 How NPOs Construct Multi- Stakeholder Collaborative Relations: A Case Study of Digital and Humanity Concern Association in Taiwan
- 志願服務的轉型:公民社會的觀點 The Transformation of Volunteering: A Perspective of Civil Society
- 以地方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觀點析探綠色環保社區之形成:以桃園市高原樂活有機村為例 Analysis the Formation of the Green Community with Local 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Case Study of GaoYuan Village of Taoyuan City
- INGO嵌入中國社會治理:以廣東省為例 The Embededness of International NGOs into Local Governance in Mainland China: Guangdong as a 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