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首頁 / 時事直擊 / 金融.經濟 / 師法香港與新加坡,打造台灣獨一無二FinTech利器

師法香港與新加坡,打造台灣獨一無二FinTech利器

文章發表:2020/01/13

撰文:Matthew Fulco

台北金融科技展甫落幕,其中展示了最新的FinTech創意與產品讓人驚嘆連連,展會的創新能量,也獲得國際新創圈高度肯定,會後能否繼續推進相關科技領域的進展,有賴各方激發創意,金融科技新創或能成為台灣第一頭獨角獸。

過去兩年,台灣金融科技領域有重大進展。雖然整體的金融科技投資仍不高,但政府已設法鼓勵產業成長,包括為金融科技打造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和加速器、推出證券型代幣發行(STO)相關規範,並發出3張純網銀執照。

面對金融科技台灣可更積極

一些產業觀察人士擔心,台灣對金融科技的態度仍過於保守。他們指出,應著重於促進現有銀行與金融科技新創之間的合作,訂定金融科技新創產業的限制規範,解決目前金融科技欠缺投資誘因的問題。

台灣之所以謹慎面對金融科技,有幾個原因,最主要是因為,台灣金融體系成熟,普惠金融比率高。東南亞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銀行數不足,台灣實際上則是銀行數過剩。台灣只有2,300萬人口,卻擁有36家銀行(尚不含外國銀行分行),共計資產1.6兆美元。

第二個原因,政府至少目前還沒將金融科技列為最優先產業。在台灣這種由監管機關推動改變的環境中,金融業者進行巨額投資之前,會傾向等待政府的訊號,這個現象在台灣的金融業尤其盛行。

然而,當政府表示支持特定的金融科技產業領域時,既有的企業會迅速採取行動。例如,金管會去年宣布將頒發2張純網銀執照(最終決定發3張),電信業、金融業巨頭以及科技公司迅速地組成聯盟,並宣布將一起申請執照。

2019年7月,金管會發給中華電信、台灣連線金融科技(LINE Financial Taiwan)、樂天公司純網路銀行執照。中華電信的合作夥伴包括兆豐、凱基、新光。LINE的夥伴則包括台北富邦、中國信託、聯邦銀行、渣打銀行、遠傳電信、台灣大哥大。至於樂天,則與國票金控合作。

鼓勵金融新創攜手既有企業

事實上,雖然人們認為金融科技會「破壞」銀行業,但亞洲各地的監管機構都一直鼓勵金融科技的新創產業與既有企業合作,而非推翻它們。從台灣、日本、南韓、香港到新加坡,每個東亞已開發經濟體都是這樣。

新加坡與香港把這種方式稍微修改之後,成功地打造出獨一無二的金融科技利基市場,這也可以讓更多台灣業者參考。

金融科技在過去10年崛起時,新加坡就決定要成為亞洲的金融科技領導者。新加坡的資金市場規模是亞洲第3,僅次於人口多出200多倍的中國與印度。至於香港,雖然吸引了幾乎等於新加坡的資金來投資,但該地發展的金融科技都高度主打中國市場。鑑於中國市場的規模,香港公司的決定很合理。

新加坡的金融科技,則更需要擴及附近區域。為了擴大規模,這些公司必須進入週邊國家的市場。該國的Grab公司就用這種策略。這家東南亞最有價值的新創企業,原本提供的是叫車服務,如今已在努力轉型為數位銀行領導者。它從新加坡向外擴張,進入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市場越做越大,市值目前已約達140億美元。

新加坡吸引傳統金融業的因素中,有很多也對金融科技很有利:強健的法治、優惠的稅率、開公司幾乎不用跑衙門、國際化(例如該國官方語言是英語)、生活品質高。這些因素也難怪英國的Revolut公司會把亞太總部設在新加坡﹙Revolut是目前全球最有價值的新興銀行,估計市值為17億美元﹚。

新加坡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決定以適合該國的方法,來大力培植金融科技。該國的金融監管寬鬆,讓金融科技業可以蓬勃發展跨境支付、線上募資、線上保險等服務,但同時也禁止它們從事個人金融與法人金融業務。這些狀況直到今年發放純網銀執照後才有所改變,而且這些執照都有但書。

日本為虛擬貨幣最普遍國

日本則沒有打算成為該區域的數位銀行中心,而是想要在虛擬貨幣這個金融科技的子領域上獲得競爭優勢。自從比特幣2009年出現以來,日本對虛擬貨幣就一直相當開放,還逐漸發展出某些全球最大的虛擬貨幣交易所。

中國與南韓限制虛擬貨幣,但日本政府選擇讓虛擬貨幣合法化,希望藉此推動無現金交易,重振長期低迷的經濟。

日本在2017年就正式承認虛擬貨幣為合法的支付方式,並將其納入日本金融廳的監管之下。16家受監管的交易所,組成了日本虛擬貨幣交易所協會(日本仮想通貨交換業協會),研究怎樣的作法最好,設法讓虛擬貨幣更安全,讓日本消費者更容易使用,同時也扮演監管機構與交易所之間的橋樑。

目前日本是虛擬貨幣最普遍的國家之一,全國大約有350萬人使用。接受虛擬貨幣的商家也越來越多,例如廉價航空公司樂桃(Peach Aviation)以及大型零售商必酷(ビックカメラ)。至於日本銀行,則開始採用虛擬貨幣背後的技術:區塊鏈。思佰益(SBI Holdings)和福島銀行(Fukushima Bank)在11月宣布將和MoneyTap合作,用後者的區塊鏈網路來匯款。

此外,虛擬貨幣也能帶來可觀的稅收。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2018年初估計,散戶與企業投資者能帶來的資本利得稅預計高達1兆日圓(9.2億美元)。

新加坡與日本的故事,證明亞洲國家可以引進數位金融,而且不擾亂既有金融秩序。這兩個國家的監管機關都為數位金融打造了適當的發展環境。

思考線上匯款服務或FinTech專用簽證

台灣或許相當適合發展線上匯款服務。金管會在2019年2月批准跨境匯款公司易安聯(EMQ)成為第一家通過監理沙盒審核的新創業者。印尼、越南、菲律賓的移工,未來可以用易安聯的服務,在線上把錢匯回家鄉。這個市場很大,根據中央銀行資料,移工在2018年匯回家鄉的錢高達30億美元。

EMQ的執行長兼創辦人之一劉御國在新聞稿中表示,「台灣是EMQ最重要的戰略成長市場之一,金管會的批准是EMQ在台灣營運的重要里程碑。」

在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下,發展東南亞國家的金融科技業務,可以讓台灣的金融業更深入當地。台灣銀行業者近年來開始進軍東南亞,主打企業貸款等傳統業務。此時如果加入金融科技,就能讓金融業與東協市場連結得更緊密。

此外,台灣也可以考慮修訂STO的管理辦法,吸引更大型的STO發行商與更多投資人。目前STO的募資上限是3,000萬元新台幣,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場的募資上限則是2億元。這可以滿足大部分新創公司的首輪募資需求,但諮詢期需要4至6個月,許多公司可能根本不願意申請。縮短創新實驗場的諮詢期,或者提高STO募資上限,也許能讓更多人願意參與。

此外,符合資格的投資者最多只能在STO投資10萬元,但大型機構通常不會只投這麼一點錢。如果不提高門檻,相關投資者很難有興趣。

最後,台灣可以考慮設立金融科技企業家專用的簽證,吸引外國菁英來台。這種簽證可以變成孕育金融科技業的單一窗口,提高設立公司、建立法人帳戶、辦理其他相關手續的速度,消除外國企業家投資的障礙。

因為在亞洲四小龍中,台灣的工程師最優秀、企業成本最低、整體生活品質最佳,尤其是醫療體系與居住環境傲視其他三國。

此外,台灣也早已奠定金融業發展的基礎,此時只需要改善經商環境,就可以吸引企業選擇入主台灣。如果做得到,也許金融科技新創業就會成為台灣第一頭獨角獸。

最近台灣才剛舉辦規模最大、第二屆的台北金融科技展(FinTech Taipei),不少金融業者與新創在活動中展現新服務和新產品,主辦單位金融總會與台灣金融研訓院今年特別規劃國內外新創聯合展區,邀請全球新創團隊共襄盛舉,展示最新FinTech創意與產品。而包括美國、英國、波蘭、荷蘭及澳洲特別設置了國家館,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與香港則由加速器設置專區,顯示這次展會的創新能量,已獲得國際新創圈高度肯定。﹙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