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首頁 / 時事直擊 / 金融.經濟 / 碳定價──賦予排碳與減碳經濟意義

碳定價──賦予排碳與減碳經濟意義

文章發表:2025/01/02

隨著氣候變遷情勢日漸嚴峻,國際社會採取一系列因應行動,如英國、歐盟於2019年宣布氣候變遷進入緊急狀態。疫情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使得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下降,但 2021 年卻反彈迅速。每年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仍比地球系統能夠吸收回地表的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各國積極面對減碳趨勢,例如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宣布達到碳中和目標。美國也在2021年宣布重返《巴黎協定》並設定2030年削減50%的碳排放目標。COP26通過的《格拉斯哥氣候協定》明確了碳交易的基本框架。

碳中和概念早在1990年代開始,用以描述運用減碳與抵換達到排放正負抵銷的作用。全球超過140個國家宣布了碳中和或淨零排放目標,涵蓋了大部分GDP與排放量。碳定價是解決排放行為低成本的方式,以經濟手段去除外部性,提升市場效率。碳定價機制包括碳排放交易系統(ETS)和碳稅。ETS提供排放權,並建立交易機制,碳稅則徵收排放者庇古稅。根據世界銀行報告,全球有73項碳定價計畫,多數國家選擇ETS或碳稅,其中以ETS為主流。內部碳定價是企業自行實施的碳管理機制,以超前部署應對市場趨勢。

碳交易是碳定價機制的核心,讓碳排放或相關額度成為可交易的商品。強制性市場與自願性市場區分清晰,各有不同的交易商品與市場結構。自願性市場需要注意碳額度的品質,避免購買低效果的額度。近年來,自願碳交易市場誠信協會提出了十項核心碳原則,以提升碳交易市場的透明度與品質。

在碳交易市場中,碳信用與碳抵換額度的來源包括避免排放和碳移除。企業需要制定計畫並通過認證取得碳額度,並確保執行計畫的成本低於市場價格。各國企業熱衷於發展自願減碳計畫,但需要注意額度的品質與成本效益。

碳定價機制是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措施之一,促進了排放減量與低碳發展。碳交易市場的建立為企業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經濟信號,鼓勵他們採取更積極的減碳措施。透過碳定價,排放成本被內化,從而激勵企業投資於清潔技術與創新,進一步推動低碳轉型。

然而,碳定價也面臨著一些挑戰與爭議。首先,碳價格的設定需要謹慎考慮,過低的碳價格可能無法有效激勵減碳行為,而過高的碳價格可能對企業和消費者造成負擔,甚至引發社會抗議。其次,碳定價的實施需要建立健全的監管機制,防止市場操縱和不當行為。此外,碳定價的公平性也是一個重要考量因素,需要確保減排成本合理分擔,避免對弱勢群體和發展中國家造成不公平的影響。

因此,為了有效應對氣候變遷挑戰,碳定價機制需要在政策設計、市場運作和監管機制等方面不斷完善。政府應該積極推動碳定價立法,建立全面、透明和具有可持續性的碳市場,同時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遷挑戰。企業也應該積極參與碳市場,將減碳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