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銀行大到不能倒之是非對錯
文章發表:2024/11/25
今年5月31日,瑞銀集團(UBS)歷經周折,終於宣布對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的歷史性收購圓滿完成。隨著Credit Suisse在蘇黎世完成註銷,這個獨立實體也就正式消失不見了,我想,對於曾經參與1990年代跨國性金融機構盛世的台灣金融從業人員來說,肯定充滿了不勝唏噓的感嘆。所謂的「銀行大到不能倒」也在這個收購案落幕後,成為瑞士政府最尷尬的一個未答題。
從2023年6月開始的這個收購計畫之所以能夠落幕,當然得力於瑞士政府的支持,收購之路雖然困難重重,但瑞銀集團仍然在這樁交易完成後,順利讓自己在歐洲和亞洲的事業版圖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但微妙的是,《倫敦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FT)卻在收購達成前一個月出現了一份報導,報導宣稱瑞銀集團的行政總裁Sergio Ermotti在瑞士一間大學演講時忍不住表示,香港、新加坡及美國都在積極爭搶瑞士的離岸財富管理龍頭地位,而且取得了重大進展,所以這樁象徵「銀行大到不能倒」的收購案,其實讓瑞士已經大傷筋骨。
現在的問題是,從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到瑞士Credit Suisse的接連爆雷,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銀行大到不能倒」的說法?
人們對瑞士金融監管穩健已有擔憂
長期以來,瑞士在金融領域的穩定聲譽一直是全球銀行家和富人的最佳避風港。但現在,疑慮確實開始蔓延。Credit Suisse的倒閉最是令人尷尬,其爆雷引發了人們對瑞士金融監管穩健與否的擔憂,也給國際債券持有人帶來了巨額的損失,甚至引發了訴訟。也是這樣,所謂的瑞士央行(SNB)、瑞士國際金融市場監管局(FINMA)和聯邦財政部(FDF)的「三位一體」才會被迫面對現實,揭露自己出現裂痕的金融體系來進行修正。但這次的瑞士第一和第二大銀行合併,在創造出一個超級龐然大物的同時,確實讓瑞士納稅人和瑞士政府嚇出一身冷汗,但收拾殘局的最後作法還是讓外界留下不少的質疑。
部分人士認為,規模擴大後的瑞銀集團將使瑞士受益,但更多人認為,這其實會對瑞士經濟構成威脅。關於這個爭論,瑞士銀行家協會(SBA)認為,在與全球其他大型銀行競爭時,規模等同於實力。如果瑞士想扮演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那麼至少要有1家大型的國際銀行。但這個說法忘記了瑞士不等同美國,瑞士承受風險的能力是難以和美國相提並論的。
在今天這個充滿地緣政治風險的不確定世界中,瑞士或瑞銀集團的何去何從,凸顯的是「銀行大到不能倒」正在面臨新時代的考驗。Credit Suisse的失敗,我感覺它不僅肇因於資本或流動性的問題,其實更是由人謀不臧和美國地區銀行業爆雷相互加乘所引發的。新的瑞銀集團必須承認,其規模意味著應該受到更嚴格的審查、在資產配置和投資的調研能力上必須加強,且必須證明自己有健全的策略來應對突發的信心危機。正由於瑞士不等於美國,矽谷銀行倒閉,我們還可以歸咎於客戶過度集中,但Credit Suisse的情況其實更像當年的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雷曼有美國兜底,Credit Suisse因為堅持「大而不能倒」也由瑞士政府出面支持,但背後各自象徵的意義已經大不相同。
銀行在經濟中創造流動性 也可能產生反作用力
想說透這個問題,就必須回歸銀行的真諦,和前聯準會主席Ben S. Bernanke一起獲得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Douglas W. Diamond與Philip Dybvig,提出的銀行擠兌模型(Diamond-Dybvig Model,簡稱「D-D模型」)最能說明一切。這個模型展示了銀行如何在經濟中創造流動性,以及這種流動性設計也可能產生反作用力,讓銀行遭受客戶突然、恐慌性的提款。我感覺,銀行,就如同空氣和水一樣,如果運行如常,我們什麼也感受不到;但如果失靈,我們將立刻驚慌失措,甚至面臨金融危機。從1929年經濟大蕭條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甚至是當下的全球通貨膨脹,都已經讓銀行開始呈現失靈現象,類似什麼資金斷流、存戶擠兌或是有錢貸不出去,在過去所謂訊息尚未完全透明的時代,或許還得以遮遮掩掩不致發生,但放在現在,誰也不敢拍胸脯保證不會瞬間爆裂。
在美國,聯準會(Fed)不到48小時就站出來接管矽谷銀行;在瑞士,瑞士政府為了平息投資人的擔憂,更是無所不用其極。但大家更想知道的是,矽谷銀行與Credit Suisse,為何會在短時間內接連遇到麻煩?這是全球危機的開始,或者只是一個獨特個案?這非比尋常,無論是矽谷銀行爆雷,還是Credit Suisse的股價暴跌,其實並沒有伴隨什麼特定資產的崩盤。或許這一連串事件真正體現出的是,全球連續升息後,資金成本越來越高,金融體系的薄弱環節已經開始暴露。大家不要忘記,現在這個世界,無論是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的高利率,或是保護主義催生的去全球化,甚至是此起彼落的地緣政治緊張,都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不曾經歷過的陌生新世界,所以,鋪天蓋地的不確定加上財富管理需求造就的結構性產品,以及互聯網培養出來的散戶大軍助漲助跌,讓「銀行大到不能倒」儼然成為了現在這個時代,距離殘酷現實最遙遠的一句金融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