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首頁 / 跨界解讀 / 財經脈動 / 金融科技下的信任重建

金融科技下的信任重建

文章發表:2018/08/29

採訪、撰文:劉書甯

FinTech浪潮席捲整個金融圈,金融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質變,對此,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在一場演講中,點出在這場鋪天蓋地的轉變裡,其中有一項不容忽視的重點:「信任關係的重新建立。」

在6月底,《今周刊》舉辦一場「台灣大未來 亞洲新趨勢」高峰會,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在應邀發表演講時,點出了上述「重建信任關係」的重要性。他表示,當金融業演進到本世紀的Bank 3.0時代,金融服務可說進入全新的領域,不再是過去點對點或人對人的互動可以完成:「此時整個金融產業,不論是外匯、貨幣,或資本市場的互動,即建立在全新的信任關係之上。」

FinTech時代 信任關係的重建至關重要

FinTech時代下,包括支付、保險、借貸、投資管理、存匯等往來方式,都會有全新的面貌,包括分散式管理、大數據、人工智慧,也是這波金融最重要的科技,利用全新的方式,來顛覆過去的做法,重新建立起新的信任關係來讓金流、支付體系運作。

他以區塊鏈為例說明,區塊鏈在做法上,是把每一筆交易,由各個不同觀點的共識決,來確定交易的必要性,而當共識決產生之後,再累積到原先的區塊,形成全新的區塊鏈。新的分散式帳本所決定的貨幣數量或貨幣交易,已不再出自一個中心的體系,傳統的家計部門多餘資產,藉由銀行為中心再分配給其他人,在區塊鏈崛起之後將有所轉變,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族群,已把財富分配的方式,透過AI等不同的媒介來理財,包括投資比特幣,而這種模式相當有別於傳統理財建議模式,也打破了傳統對銀行財富管理人員的信任、依賴關係。

儘管金融科技的崛起,諸如人眼、語音等生物辨識技術,已使傳統的人工服務可能大量被金融科技取代,但事實上仍有「人對人的關心」,是科技無法取代的,他認為,未來多專注在人性的感受、關懷,也就是發展普惠金融,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之下,應會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關於普惠金融方面,《今周刊》總編輯楊紹華在座談會上則深入提問,在金融創新的時代裡,從支付、保險、借貸、投資理財、籌資等方式可能較以往大有改變,未來每個人的理財或金融素質,要如何補強?對此,黃崇哲重新回歸到最根本的「信任」問題來檢視。

他指出,每一個人的金融行為,都是在小時候從郵政儲金開始,然後配合金融環境的轉變,看到各種不同的金融機構來推出全新的商品,逐步累積對金融商品服務的經驗及接受度。如今金融科技不斷發展,進入到「無現金交易」的時代,例如對岸不斷的用網路科技取代原來的金融機構功能,這樣的過程,我們金融體系可容忍到怎樣的階段,以及我們人民能否接受這樣的消費,或是個資綁在遠端機器上,換言之,一個新的信任關係能否順利建立,也是透過金融科技發展普惠金融時,相當重要的挑戰。

提升金融識字率 促進普惠金融推動

另一方面,黃崇哲也提及「金融識字率」對普惠金融的重要性,他認為普惠金融的前提,就在於金融知識的普及。他舉例,有許多大學生,其實並不懂銀行信用卡及現金卡計息方式大有不同,而依全球調查結果顯示,台灣雖然是金融識字率調查「中段班」,但年齡階層差異卻非常大,例如在2003年發生雙卡風暴時,有太多人不知其信用和債務償還的相關規範。

他接著說明,一般人生病時會去問診所,但對一個背著學貸、剛出社會的學生而言,倘若他的籌資問題不能從銀行處尋求解答,而只能轉向地下金融,或是上PTT、Dcard去問問題的話,這就代表著台灣的普惠金融,其實還有被強化的空間。現在學校的金融教育,較偏重理論,就算學生在這些教育之下,拿到總體、個體的經濟學分,但回到生活面,在處理實際上的金融或財務問題時,依然有很大的困難,未來在金融教育中,應更落實對生活面的金融教育才能真正有助於發展普惠金融

而信任關係的建立,同樣在這個環節扮演關鍵角色。他建議,以發展普惠金融為前提,台灣除了應該更廣泛的推動金融教育之外,金融機構本身要如何建立起金融機構與新世代消費者的信任感,讓消費者敢去做金融課題的討論、諮詢,而不只是賺消費者的手續費而已,這點也非常重要。

做好準備 正面迎接金融制度轉變

而未來金融創新會發展到何種面貌?黃崇哲認為,LINE到現在不過5、6年時間,就改變我們通訊的習慣;蘋果手機出來10年,已讓所有載具改變,金融業3、5年之後,也一定會全然的翻轉。他也直言,台灣現在很大的問題在於,不相信市場,又不承擔風險,未來應該予以鬆綁,例如6年前日本全面推動的個人儲金制,讓年輕人開始買賣股票,台灣應該相信新世代,讓新的工具改變現在利差越來越小、產品越來越單一的情況。

對於金管會正在推動的「監理沙盒」制度,他表示,其實監理沙盒也在測試整個金融容忍的程度,民眾隨著年紀的不同,對金融的信賴角度也有所不同,例如,65歲的人相信黃金,25至65歲相信基金,25歲剛進社會的,什麼都不相信,而是相信沒有中心化的系統,如區塊鏈等;再過5年,他們出社會成為儲蓄、生產的主力之後,由於這樣的認知,他們未來所創造出來的金融服務,也會和現在市場完全不一樣。

在他看來,這種演化的過程,和信賴關係的重建有關,他幽默地比喻,未來演化出來的「恐龍」會是什麼,他無法預測,而監理沙盒應該是希望「恐龍不要一下子跑出來」,先在裡面栽培看看,看恐龍誕生、成長之後,會否影響整個金融生態的轉變。

至於FinTech到底是金融還是科技?儘管這個部分,科技業者有不同的見解,但或許金融就和健康一樣,現在有的時候,為未來沒有的時候做準備,因此,FinTech是讓未來與現在的期望值能連結,倘若FinTech引導得對,可以讓人類生活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