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首頁 / 時事直擊 / 金融.經濟 / 投資更容易,卻也更難了

投資更容易,卻也更難了

文章發表:2020/09/09

一提到證券業,過去開發過的無數電腦交易技術,最終能夠賺錢的寥寥無幾,甚至還因為電腦交易的特性,導致許多次崩盤危機,如今證券業對於電腦自動交易更為謹慎,不過,並非把買賣的決定全部交給電腦,而是用電腦來幫忙整理資料。

所謂的「機器人顧問」,以前只有富商巨賈才請得起理財專家來幫忙整理所有的投資資料,現在靠著科技,可以讓每個人都有基本的「機器人顧問」。「電腦也會買賣股票」是否真的可靠嗎?就讓我們從頭了解這些證券資訊科技的發展過程。

證券、交易所與中央集保大家都聽過股票,常聽人說買股票、炒股票,股票賺錢或賠錢,在「號子」買賣股票,也就是證券公司,要先開立證券戶,並在證券交易所交易。那為什麼股票要叫「證券」?

所謂證券,就是一張證明,假設你的朋友開了一家公司,你出資其中一小部分,講好到時賺錢分紅,但是空口無憑,於是你朋友就給你一張證明,證明你擁有這家公司的其中一小部分,也就是擁有股份,這張證明,是證券的一種,就是股票。當公司賺錢的時候,你可以分紅,就是股息,而當你不想要當這家公司的股東了,可以把股票賣給別人。

或假設有家公司,向你借錢,跟你約定何時會還,期間每年支付多少利息,因此發給你一張證明,證明你借給這家公司多少錢,每年可以領利息,到了還款期限,要還你當初借出的本金,這一張證明,就是公司債券,債券也是證券的一種。

你拿著這張債券,可以領利息,之後期限到了可拿回本金,但是如果還款期限還沒到,你突然需要錢呢?於是,你找了個有錢的朋友,把這張證明賣給他,讓他可以賺利息,你則能提早拿到現金。證券不但可以放著領利息,本身也有價值,還可以把它賣了換現金。

但是,如果你想把朋友公司的股份賣掉,要上哪裡找想要買這個公司的股份的人呢?最初沒有專門的交易場所,只好自己聯絡可能有興趣的朋友,約出來談,看他想不想買下,想用多少錢買,通常就約在小咖啡廳,十七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許多人出資得到股份,或是買下了東印度公司的公司債,想要買賣時,荷蘭很多小咖啡廳就成為他們找人談買賣的地方,漸漸的,買賣股票的人都集中在某幾家咖啡廳,這樣不只能跟朋友談,還能跟陌生人談,甚至能讓人彼此喊價,於是這些場所逐漸成為了交易所。

最初的這種原始交易所,不同的證券買賣交雜,到處有人喊價,毫無秩序可言,一旦交易量變大,很快就亂成一團,於是隨著歷史的演進,逐漸進化,有了如今股票投資人熟悉的各種規劃,例如股票分門別類,編號碼,價格不是隨意亂跳,而是一次往上或往下一個「板」,買家和賣家下單,每隔固定的時間搓合一次,交易所中有大看板,隨時顯示最新一次交易的成交價格,在現代我們很熟悉的號子的大螢幕上數字不斷跳動,在古代沒有電子設備的時候,就是由人用粉筆一直更新。

這樣的工作,當股票交易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很快人類就負荷不了,所以各大交易所很早開始進行電腦化,如今全世界所有的主要證券交易所都已經電腦化,而且,買賣股票也不再需要拿出實體的那張紙面證券,以台灣而言,一九八九年成立中央集保,全名「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公開上市公司的所有股票,通通放在中央集保,當你買了股票時,只是中央集保那邊的數位紀錄更改,原本註明這幾張股票是上一個人所有,現在改成你的,如此而已。

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股票會不小心遺失,或是水災被淹,火災焚毀,或是被小偷偷走,也不可能買到偽造的股票,唯一的缺點是,以前說股票買到地雷股,變得一文不值,還可以當壁紙貼,自從中央集保後,你就沒辦法拿到股票當壁紙貼了。

電腦交易、程式交易與閃跌崩盤一九七一年那斯達克交易所成立時,就規劃為電腦交易平台。紐約交易所則於一九七六設置將下單資料經由電子系統傳送的DOT 電子系統,後來升級為SuperDOT,既然交易所開始電腦化,買賣股票的投資人與投資機構也開始透過下單軟體,去跟交易所的電子系統對接。一九八○年代末到一九九○年代,主要的金融市場都已經完全電腦化。

既然交易都透過電腦來處理了,那乾脆讓電腦幫忙自動下單算了,本來投資人可能是打電話給營業員,要他在幾塊以下就幫你買進,有了電腦交易,乾脆自己設定比較快。投資機構馬上想到了更進一步的「演算法交易」主意,寫個電腦程式,設定在某個條件下買進,如果發現有一支股票突然開始大漲,就趕快追買,因為接下來可能會連續漲停好幾天,反之有支股票突然開始跌,就趕緊先賣掉,因為接下來可能會連續大跌。

這樣的交易方式稱為程式交易,但是,如果大家都寫了類似的程式那會怎樣呢?一旦市場發生電腦程式預設的條件,結果所有用電腦自動程式交易的投資機構,旗下的電腦同時都大買或大賣,就會造成市場嚴重波動,許多人認為,一九八七年美國「黑色星期一」股票大崩盤,很可能就是電腦自動程式交易造成的。儘管程式交易造成了大災難,但是人類並沒有放棄這個夢想,總是想破解出股海的致勝密碼,利用許多技術分析,寫出越來越複雜的程式,設定越來越精密的條件,希望能夠在茫茫股海中打敗大盤獲利,但是不論科技如何發展,歷史似乎總是會重演。

到了二○一○年,當時的電腦自動交易發展出了「高頻率交易」的一種特殊策略,因為電腦光是從技術線型,實在很難判斷一家公司未來到底會不會因為商業策略失誤而造成接下來股價一直躺平,光是從技術線型也很難判斷一家本來股價躺平的公司是不是會因為併購而又一飛沖天,既然長期交易對電腦不利,那乾脆追逐極短線:利用反應速度遠比人類更快得太多的電腦,找出市場運作時總會出現些微的不平衡,快進快出套利賺上一筆,雖然每筆交易只賺到一丁點,但是只要大量進行,總加起來,也能有穩定的獲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