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首頁 / 時事直擊 / 金融.經濟 / 政府攜手製造、金融 發展綠色經濟是王道—國泰世華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談抗通膨

政府攜手製造、金融 發展綠色經濟是王道—國泰世華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談抗通膨

文章發表:2022/09/28

採訪、撰文:蘇偉華

「現在,人們擔心通膨;未來,應該會轉而煩惱景氣下滑。」國泰世華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強調,打通膨一定會連帶打到經濟,唯有政府帶頭,結合製造業與金融業的力量,發展綠色經濟,才是台灣走向下一波經濟成長的最佳良方!

全球面對通膨環境,各國面臨物價上漲及經濟成長減緩雙重壓力,除了升息減緩通膨壓力外,於實質面更推出相關穩定物價措施同時兼具經濟活絡與成長,近期金融市場恐慌情緒已經減緩。2022年6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年增率高達9.1%,創40年來新高。不過,7月CPI年增率已下滑,剔除食品、能源價格波動的核心CPI,年增率成長幅度低於預期,足見通膨已逐漸減緩。

不僅美國遭高通膨侵擾,多數歐洲、亞洲國家,亦深受高通膨之苦,物價節節飆漲。為抑制通膨惡化,美國聯準會(Fed)自今年3月起啟動升息,迄今已連續升息4次,共升息9碼,其他國家的央行也相繼升息因應。升息現已稍見效,全球通膨正逐漸降溫中。

全球通膨惡化疫情是主因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指出,造成全球通膨惡化的主因,當是新冠肺炎疫情。他解釋,因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自2020年2月起,世界各國需求遽降;同時,因為染疫人口眾多,可上工的人數驟減,供應面量能亦大幅下修。

「其實,美國、中國兩大經濟體,在2018年開打貿易戰,2019年又續打科技戰,全球供應鏈已倍感壓力。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更讓供應鏈雪上加霜。」林啟超說,美中貿易戰、科技戰迫使許多廠商必須在中國以外,另建生產基地,以免遭受池魚之殃,「全球供應鏈重組,生產成本也被迫提高。」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與先前各種形式的經濟戰都不同,沒有人經歷過相同的歷史脈絡,故皆措手不及。新冠肺炎疫情不僅造成供應鏈供需兩端量能驟減,連物流、航運體系也遭受重創。在疫情最高峰時,許多製造業廠商發現,就算工廠生產出產品,卻苦無貨櫃車可載送至港口;就算幸運送至港口,塞港塞櫃的問題嚴重,貨物根本無法出口。

「為了刺激經濟,在2020年3月,美國政府再度祭出QE政策,且力道超過前幾波規模,甚至還首次購買公司債。」林啟超分析,美國政府接著發放現金補貼,每個美國人在2020年拿到600美元,在2021年拿到1,200美元,「有效地刺激需求面復甦」。

疫情蔓延救失業是第一要務

除了直接補貼現金,美國政府還施行多項財政刺激政策,動用的預算甚至已達美國一年GDP的25%,堪稱二次大戰後最強力的財政政策。此後,世界各國紛紛「共襄盛舉」,台灣政府也發放三倍券、五倍券,對提振民生物資買氣助益甚大。

「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在2020年3、4月,美國消失超過2,000萬個工作機會,政府補助確有刺激需求之效,但供給面依然疲軟。」林啟超回顧,在2018年時,美國股市下跌約20%,許多人開始擔心景氣衰退,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前1、2個月,景氣仍有下滑的跡象,「政府的財政刺激政策,加劇了供應鏈供需不對稱的情況。」

由於需求面已逐漸回升,供給面隨之脫離谷底。到了2020年中,陸續有廠商增加庫存量、出貨量,金融市場也快速恢復榮景,且因為利率尚低,房市也漸趨熱絡。2020年8月,Fed設定超過2%的平均通膨目標,重點即在挽救就業率,也就是暫時容許通膨存在。

林啟超指出,到了2021年8月,已有專家示警要提防通膨惡化,但Fed研判,情況不甚嚴重,還在可控制的範圍內。畢竟,若經濟發展、抑制通膨只能二擇一,大多數人會選擇經濟發展,因為自石油危機以降,世界各主要國家並未發生過惡性通膨,少有人相信,通膨會高到妨礙經濟發展、民生消費。

通膨失控各國央行聯袂升息

沒想到,因為各大產業供需失衡,通膨迅速失控,連歐洲的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Harmonized ICP, HICP)都一度高達8.6%。無可諱言,大多數經濟學家對經濟局勢的研判都失準了,因為在70、8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惡性通膨時,這群經濟學家當時尚是幼童,或未出生,從未有過類似經驗。

「況且,此次通膨危機的起因,與石油危機引發的惡性通膨不同。」林啟超直言,Fed沒料到,需求面復甦得如此強勁,導致通膨超乎預期,升息時間點過晚,「當下,各國央行升息的幅度,2碼已是『基本款』,有的國家甚至一口氣升息4碼,完全是過去所無法想像的!」

林啟超認為,各國央行聯袂升息,目的是透過讓需求面降溫,以降低通膨預期。雖然在數字上,美國CPI年增率甫創新高,但耐久財、非耐久財的通膨已然下滑,商品通膨率已從今年2月的12%,降至7月的7.0%,足證已獲控制,能源價格年增率今年6月高達60%,但到7、8月時,年增率已降低,小麥價格更已回到烏俄戰爭前的區間,未來上漲空間有限,甚至還可能下跌。

而在房價年增率居高不下之際,意味占CPI權重高達三分之一的房租年增率,在未來數季仍呈現上漲格局。理由是,房價是房租的領先指標,領先期間約1年至1年半。因此,美國CPI年增率短期內欲低不易,但趨緩格局不變。歐洲高通膨的主因,則是能源成本飆漲,且因很難找到替代俄羅斯天然氣的低廉能源。這可能導致未來數季,歐洲經濟面臨景氣衰退的風險。

地緣政治、ESG是新挑戰

在可見的未來,產品通膨率可望緩步下跌。但林啟超提醒,因新冠肺炎疫情威脅已不若往昔,各國逐漸恢復昔日生活秩序,觀光業等服務業陸續揮別陰霾,「這意味著,服務業的通膨即將到來。」

「觀察洛杉磯港的塞港天數,2021年第4季曾高達28天,現在已降至7、8天。貨運價格也已從巔峰滑落。」林啟超解釋,這正是需求面降溫、供給面回溫的結果,但要回到疫情前只塞港2天的「舒適狀態」,卻相當困難,還有許多新挑戰,「因為當下地緣政治的風險,遠高於前幾年,不易找到可替代的協力廠商,製造業成本很難再降低。」

林啟超表示,自2000年起,台灣外銷訂單在本土生產的比例一路下滑,但在2022年上半年,又回到50%以上,「不少廠商不再將生產基地集中在中國,也得在越南、印度等國,另建生產線,還有廠商決定到美國設廠,成本更為高昂。」

除了地緣政治風險,已蔚為風潮的ESG,現已成為企業的新挑戰。受ESG風潮影響,許多廠商紛紛改用新能源,但新能源價格依然偏高,而生產舊能源的廠商也會倍加小心,不讓價格崩跌。林啟超研判,在新、舊能源轉換時期,廠商若要兼顧ESG,還要經歷一段陣痛期、煎熬期,「能源成本很難下修,廠商只好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綠色經濟是金融業新商機

「現在,人們擔心通膨;未來,應該會轉而煩惱景氣下滑。」林啟超強調,「打通膨一定會連帶打到經濟,無論是軟著陸或硬著陸,都是著陸,經濟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所以通膨率下滑,不見得皆大歡喜,後續還要注意景氣可能面臨修正。

升息導致美元升值,加上全球景氣面臨修正,連帶影響台灣出口動能,企業削減資本支出,不再發行公司債,金融業者則比過去更重視風險控管。「雖然變數、挑戰如此之多,但不會再重演2000年與2008年的金融風暴。」林啟超充滿信心地說,現在資訊充足、流通迅速,若有不利的傳聞,個人、企業都懂得提早因應,韌性也越來越堅強,「歐美國家現已預期景氣將衰退。在過去10年,台灣經濟表現相對較佳,仍須密切注意其他國家的變化!」

危機就是轉機,轉機就是商機。林啟超話鋒一轉,表示ESG已是世界各國的共識,雖讓企業成本增加,但美國政府已開始補助企業使用綠色能源,台灣製造業巨擘如中鋼、台塑等,也投入碳捕捉領域,綠色能源、債券將是金融業投資的新機會,「如果由政府帶頭,結合製造業與金融業的力量,發展綠色經濟,將是台灣走向下一波經濟成長的最佳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