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首頁 / 跨界解讀 / 財經脈動 / 開放迎接金融科技時代——積極面對變革,央行擁抱金融科技的思考

開放迎接金融科技時代——積極面對變革,央行擁抱金融科技的思考

文章發表:2018/06/26

傅清源
  • 台灣金融研訓院傳播出版中心所長

金融科技快速演化,發行數位貨幣已成為各國央行需面對的新議題;央行的功能與角色,因金融科技發展而面臨重新整頓,我國央行也積極正向迎接挑戰,值得鼓勵。

央行新任總裁楊金龍於就職典禮明確表示,近年金融科技快速發展,未來可能改變金融中介營運模式,甚至整個金融產業的結構與貨幣穩定性。央行將以開放的態度接納;除密切關注金融科技挑戰外,也將評估善用監理科技來強化總體審慎監理,並透過大數據,甚至人工智慧等技術,協助更有效地預測和分析經濟金融狀況。此外,也會嘗試以分散式帳本技術,來尋求提升支付系統的安全與效率的可行性。顯現出央行已充分認知金融科技的一日千里,未來將以開放態度,化被動為主動,實值國人肯定。

大數據與人工智慧

金融顯學

2015 年,國際清算銀行(BIS)下轄之歐文‧費雪委員會 (Irving Fisher Committee,IFC)即調查各會員國中央銀行關於使用「大數據」情況。在57 個回覆的央行中,約有三分之一已在定期應用大數據,或已經開始相關研究計劃。多數央行表示未來將持續增加大數據於與總體經濟相關,特別是如通膨、房價等經濟指標預測、經濟週期分析及信用風險、市場風險與資本流動等金融穩定分析。

同時,超過70%的央行願意與他國央行於大數據合作,並認為國際數據與分析的合作,是利用大數據做為支援執行央行政策的最大優勢所在。我國金管會為積極推動金融資料開放,促成政府與民間協同合作創新,亦於2015 年起推動12 項大數據應用分析計劃。

人工智慧的應用推展速度亦不遑多讓。負責協調G20金融監理事務的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於2017 年底報告指出,人工智慧至少在以下四種應用場域發光發熱:1.交易與資產管理:資產配置、投研顧問、智慧量化交易;2.客戶經營(Customer-focused):身份識別、信用評估與虛擬助手(聊天機器人);3.營運管理(Operationfocused):資本優化(Capital optimization)、風險監控、壓力測試;以及4.金融法遵與監理:識別出可疑或異常交易,以及其風險主體。而FSB更特別指出,央行結合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將可更有效率的檢測和預測總經指標,找出可能對金融穩定的可能威脅。

商機與風險 一體兩面

金融科技的發展,為金融這個古老的行業帶來許多新的可能,例如分散式帳本技術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單一機構的倒閉不至嚴重影響整個市場,某種程度上減少金融衝擊的機會;透過金融科技競爭,有助於提高金融體系效率及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強化減少資訊不對稱,使風險評估與定價更為準確;金融管道與便利的提升,更有助於金融普惠的推展,造福弱勢。

然而,金融科技帶來新的風險亦不可忽視。美國股市在2018 年開春2 月初,3 日連續暴跌逾1,800 點,拖累全球主要股市閃崩,其原因應是占美股成交量75%的程式交易,因AI演算觸發,大幅賣出,釀成史上第一場「AI股災」。美股重挫連帶引起台灣期貨選擇權價格扭曲異常,部分投資人因損失慘重引起的抗議事件,至今仍餘波盪漾。另一方面,數位貨幣交易所近期發生數起遭駭客入侵,損失嚴重,由於無法得到如實體貨幣交易之保障,讓人對金融科技的安全性產生質疑。

金融科技監理 摸索中前進

如何馴服金融科技這匹來勢洶洶的猛獸,納入適度監理,對各國都是一項全新的挑戰。多數國家希望其納入現有的監理架構中:例如歐盟、英國、俄羅斯、瑞士、及土耳其,以局部修改現行法規處理。有些則是傾向針對其不同特性,設計具體的遊戲規則,像是韓國、新加坡、香港、阿根廷、印度、印尼等;美國、加拿大也正研擬相關監理提案。而以英國為首,部分國家也創設金融監理沙盒機制,在一個風險規模可控的環境下,提供金融及新創業者一個實驗場所,盡情測試創新的產品、服務乃至於商業模式,透過暫時享有法規的豁免,並與監理單位高度互動協作,共同解決在測試過程中所發現或產生的監理與法制議題。我國金管會金融科技政策重點包括: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金融科技發展基金,以及金融科技創新園區,與主要國家相比,反應速度不能說不快。

然而,金融科技進化快速,不僅發行數位貨幣將成為各國央行總裁面對的新議題,甚至對於央行的功能與角色,可能都要重新解構與重組,可以說所有參與者,包含監理機關,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當區塊鏈、人工智慧、大數據,由金融產業商品運用滲透至貨幣決策,可以預期整體金融面貌的改變程度將前所未有。(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傳播出版中心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