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首頁 / 時事直擊 / 會計.稅務 /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經濟對策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經濟對策

文章發表:2020/05/20

陳國樑
  • 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

「我們唯一必須恐懼的是恐懼本身──那種難以名狀、盲目無理、毫無緣由的畏懼,會癱瘓了把退敗轉換為前進所需要的動力。」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933年3月4日美國總統就職演說。

任何對於新型冠狀病毒(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下稱新冠病毒)疫情影響的最後一絲樂觀期待,已隨著歐、美疫情的一夕猛爆,乍然幻滅。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教授(The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Stanford University)John H. Cochrane(2020),以「關閉核子反應爐」來形容疫情對於經濟體系負面的影響,一點也不為過;稍有不慎,恐造成「核熔燬」(nuclear meltdown)等級的災難。

壹、疫情對於生命與生計的傷害

根據經濟學人信息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20年3月18日發布的訊息,病毒的肆虐可能使50%世界人口染病;其中20%為重症、1~3%會死亡(Taylor, 2020)。以2%死亡率估算,疫情的「末日情境」(doomsday scenario)是人類的浩劫;全球75億人口,會有7,500萬人死亡,超過台灣人口總數的3倍、約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總計死亡人數。這些數字想來就令人毛骨悚然。

在經濟上,McKibbin與Fernando(2020)以混合「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與「可計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的「G-Cubed模型」估算疫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全球平均為GDP之6.7%、對於美國與歐盟的影響則為GDP之8.4%;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分析,總體經濟損失10% GDP以上的國家,平均必須花上5年的時間,方能使經濟恢復原本的水準(“Economies Can Rebound Quickly from Massive GDP Slumps—But Not Always,” 2020)。因此,疫情雖為一時,但全球經濟可能在「跳崖式」的墜落中長期衰退。

貳、貨幣政策靈活、但未必有效

面對疫情對於經濟造成的嚴峻衝擊,受影響國家政府無不絞盡腦汁,翻出各型各式的政策工具,希冀形成緩衝層,以吸收疫情所帶來的傷害。向來靈活的貨幣政策,首先登場。中國中央銀行(下稱央行)早已進入「危機模式」,自2月以來,接連調降借貸便利利率,進而調降基準利率並釋放長期資金5,500億人民幣。美國聯準會除日前緊急降息6碼(1.5個百分點)外,也宣布加速收購美國公債,並向短期融資市場挹注逾1.5兆美元。歐洲央行雖然仍維持基準利率不變,但推出新一輪長期再融資操作,並於公布擴大量化寬鬆1,200億歐元後,又進一步提出高達7,500億歐元的「疫情緊急購債計畫」(Pandemic Emergency Purchase Programme);上任不到半年的歐洲央行總裁Christine Lagarde,甚至引用其前任Mario Draghi總裁在解救歐元危機時所使用的「不計一切代價」(whatever it takes)說法,展現歐洲央行維護歐盟經濟的奮戰決心。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由於勞動力因染病、隔離或照顧家人而無法工作,或由於機器設備因產銷機制停滯而無法生產,一開始疫情對於總體經濟所造成的衝擊,是典型的「供給衝擊」(supply shock)。一般而言,面對供給面衝擊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採寬鬆貨幣政策,以增加貨幣供給、調降利率的方式,可以達成刺激投資、拉抬產出,不錯的效果。但應付新冠病毒所造成的供給衝擊,在目前資本市場名目利率低、許多重要經濟體(如德國與日本)實質利率已經為負的經濟環境下,貨幣政策未必能夠發揮作用。

首先,對於受流動性限制的企業而言,問題在於借不到、還不了錢,而非利率過高;對於不受流動性限制的企業而言,是疫情造成生產的停滯,而非資金欠缺。央行寬鬆貨幣於市場所釋出的資金,對於經濟激勵效果有限,但求使面臨流動性限制的企業得以喘息、不至立即倒閉。其次,以降息為工具的傳統貨幣政策,在低、負利率的情形下,伸展空間有限、或根本無法操作。2007~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美國聯準會將基準利率從5.25%高點,調降至0~0.25%,一路調降了25碼;相較之下,日前聯準會兩次調降基準利率共6碼,利率水準就已經觸底為0%。雖或可改採量化寬鬆或再融資等新式工具,但操作成本較高,終究使貨幣政策的機動性與有效性大打折扣。再者,相較於食物、石油危機所造成的供給衝擊,疫情造成的「斷鏈危機」更為棘手;許多停工對於經濟造成的是不可逆的傷害,即便疫情結束也無法經由趕工、加班而回復。降息、量化寬鬆或再融資等貨幣政策工具,無法修復結構性的斷鏈問題,也無法起死回生已經消滅掉的實質產出或勞務。......(閱讀全文請參考《月旦財稅實務釋評》或月旦知識庫

全文刊登於月旦財稅實務釋評,第4期: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經濟對策   訂閱優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