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首頁 / 時事直擊 / ESG / 企業永續轉型實務觀察分享

企業永續轉型實務觀察分享

文章發表:2023/10/23

引言:本篇著重於永續發展趨勢下,列舉目前具體的新興就業機會及其工作內容,並且就從事ESG相關之研究和管理顧問工作所面臨的實務現況進行分享。

永續、ESG相關之實務工作

總地來說,前幾篇專欄所提及的論述為各界同心協力一齊永續的大願景,但就實務上,參差的企業格局、尚未一統的會計與查核驗證標準、對各項監管制度施行尚不明確的國情態度,以及企業尚對ESG績效歸因(Performance Attribution)的實證持保守態度等因素,要使永續由概念到能被具體採行的策略尚需時間,不過危機就是轉機,所謂的不明確與未知是風險也是機會,這樣的時空背景下,釀就了許多與此新興領域相關的就業與發展機會,本篇將以此為重點做分享。

以最要切也最具體的減碳工作來說,目前大致上可以區分為幾個子領域,包括碳盤查、施行實質減量措施,以及取得碳權資產三個階段,尚有由這三個主要項目所延伸出來的各類顧問服務,則包含碳盤查管理顧問服務、第三方查驗證、資訊平台整合服務,以及永續報告書的編撰云云。提醒一點,前述的工作類型只是大致的劃分,整個脫碳工程還有相當龐雜的細分項目,如:盤查顧問方面,是依照國內現在遵行的ISO 14064/7標準還是依照具成為國際主流潛力的GHG protocol?盤查的行業別是範疇一為主體的製造業還是範疇三為主體的品牌方?減量措施方面,是採行哪種方法學(methodology)去計算減排量?預計後續將由哪個國際組織來核實?碳權資產方面,是取得國際碳權還是國內碳權額度?碳權的價值目的是用於遵約市場的義務履行還是自發性質的抵換宣告?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建議讀者們可以就離自身崗位較近的子領域開始更深入的探究。

減重的第一步是先量體重,減碳亦然,要施行減碳就得先依照標準的科學方法計算出目前企業營運的碳排放量。以我國來說,早在去年3月金管會即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初步以資本額作為門檻條件,要求列管企業於時程內完成溫室氣體盤查與查證的工作(見下圖一),期能由此發揮以大帶小的效果。在這樣的要求下,不難想像相當大量且繁瑣的盤整工作由此衍生,無論是由企業內部的合規部門還是無人力應對的中小企業以外包顧問服務的形式來消化這些工作,盤查是現在最首要且直接作為剛性需求的工作項目

圖一、金管會發佈之盤查時程規劃

關於實質減碳舉措的施行,則要回歸到各事業體於淨零轉型新趨勢下的處境與定位,如:是否屬於直接被列管的事業體?若否,是否間接地受到供應鏈的要求?是否有自發性超前部屬的策劃以及是否有以低碳領域做多角化經營的佈局等等。而前述的主要實務工作則依企業的組織架構編制決定由哪些單位承擔相關的工作,如:較為成熟且資源無虞的某些企業會直接成立永續發展部門,甚至於董事會下設永續發展委員會;大部分的企業則編制於法務部下的法遵、合規課室;有些則編制在採購或人事部門;至於資源有限的某些中小企業會讓特助、秘書職位人員單兵作戰,或是直接外包給顧問公司。通泛地說,前述是在幫助事業體評估、分析淨零轉型下作為與不作為的利弊、同業競爭對手的情報蒐集,以及市場趨勢觀察等等的工作。實務而言,於盤查工作後就所謂的「碳熱點」(即營運下排放量大且相對容易實行減量的環節)採行相關手段達成減碳合規之目的,並且將實質的成果編撰入相關的年度報告書,就此而言則會面臨大量的Study work、文書編撰、頻繁的跨部門溝通以蒐集內部資訊,以及數不盡的進度報告要提交上級。

碳權取得部分較為複雜,涉及到我國碳訂價制度的規劃方向,這部分則需要密切關注政策走向以及減量額度(碳權的一種形式)的審查、認定、核發以及交易等相關子法、孫法的擬訂,目前制度設計的方向為:碳費徵收為主,並以日前(10/12)公布的「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與「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管理辦法」兩促進減量之子法為重點配套,並預計於今年底前再提出施行細則、減量額度交易管理辦法,以及自願減量計畫等相關辦法之草案。前述為「國內碳權」規劃的初步輪廓,至於可能做為國家NDC遵約用途或由境外單位所核發的「國際碳權」之取得與抵減適用範圍等規劃,尚處於籌備階段。而於今年8月7日正式掛牌上路的台灣碳權交易所,將配合環境部的規劃,逐步落實我國整體之碳訂價制度。

圖一、金管會發佈之盤查時程規劃

回到本篇關於實務與就業機會的主軸,於碳權取得部分,無論是企業內部自己做還是外部顧問單位協助做,眼前不外乎是要投入研究以找出我國現正規劃之碳訂價制度於企業是:可以主動採行策略以拓展多角化經營機會的利多—即可以創造碳權作為市場的供給者;還是只能相對被動地承受淨零轉型趨勢下更多成本的利空—即需要履行合規義務,作為碳權市場的需求者,並且也面臨較大的轉型壓力。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實務上皆需要投入時間與人力去辨析制度變化於企業的衝擊,此亦為風險管理的環節,作為此領域的從業人員,初期要面對大量的Survey work以評判碳權交易市場的形成於企業營運之綜合分析。

最後順道一提,當然坊間也有由各類機構開設課程(如:ESG、永續經管、碳權),以從事教育和輔導為主的工作機會,實務上還是以研究、資訊盤整、教材內容準備為導向(畢竟要自己學會才能教別人嘛……),這部分確實可以從「培育綠領人才」的角度切入市場並賺取所謂的機會財,但此不在筆者以企業之立場進行說明的範圍內,承此不再贅述。

資料來源

牛予諶 (Kewell Niu)
  • 專業證照:
    CFA certificate in ESG Investing
    台電電力交易平台專業人員
    ISO 14067: 2018 產品碳足跡內部查證員(SGS)
  • 測驗成績
    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 GMAT® 680分
    TOEIC 920分
    TOEIC Speaking/Writing 180/200分
  • 現任: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研究助理(研究專案:推動參與巴黎協定國合減量機制暨建立本土化方法策略評估)
  • LinkedIn:Kewell N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