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首頁 / 跨界解讀 / EMBA / 後疫情時代的庫存及供應鏈管理

後疫情時代的庫存及供應鏈管理

文章發表:2024/01/29

撰文:謝劍平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頻頻傳出「缺工」、「缺料」、「缺產能」的窘境,如2021 年汽車產業便出現供應鏈斷鏈造成車用晶片短缺的情況,國際航運也有缺船、缺櫃、塞港的問題,這對未來全球供應鏈的運作會造成哪些影響呢?企業要如何因應才能降低斷鏈風險呢?

首先,企業應調整「及時生產」(Just in time, JIT)的生產策略。過去很多企業倡導JIT 生產策略讓零組件的庫存趨近於零,以降低庫存成本及風險。JIT 生產策略在汽車產業極為盛行,在經濟承平時期該策略確實能降低公司的庫存成本,但在供應鏈有斷鏈危機時可能就會對公司生產造成衝擊。以前述車用晶片短缺為例,由於先前受到疫情影響,各車廠紛紛於2020 年取消車用晶片訂單,但隨著疫苗問世以及疫情逐漸受到控制, 2021 年車市買氣遠超過車廠預期,由於當時全球半導體產能吃緊,使車廠陷入無晶片可用的情況,有些車廠只好宣布停工或減產。JIT 生產策略源自於日本豐田汽車,豐田汽車在311 大地震後便認知到JIT生產策略難以應付突發狀況,尤其是像車用晶片等交期較長的零組件,因此改變供應鏈的管理策略,要求供應商根據下單時間,備妥2∼6 個月的供貨量,以備不時之需。

第二,分散供應鏈及提高生產彈性。這與風險分散的概念類似,企業供貨、採購的來源愈多元、供應鏈或生產據點分散化的程度愈高,企業愈有能力因應緊急狀況,降低供應鏈斷鏈的衝擊,提高企業韌性。其實在2018 年中美貿易戰期間,企業已意識到分散生產據點的重要性,紛紛重組供應鏈並擴大中國大陸以外的生產據點,如越南、泰國、印度、台灣、美國等, 2020 年新冠肺 炎疫情爆發,人流、物流受到各地封城影響變得極不穩定,很多地方的生產線被迫停擺,如何分散供應鏈及提高生產彈性再度成為企業重要的課題。在地化生產、縮短供應鏈也是企業可以思考的方向,例如企業的目標市場在美國,便可權衡生產成本及斷鏈風險,考慮到美國設廠,就近供貨。另外,企業應事先建立備援供應商的清單並確認其供貨能力,平時建立良好關係,待危機發生時,才能確保供貨順利。

第三,善用供應鏈金融平台以避免供應鏈失衡。供應鏈金融平台的透過「核心企業」(一般指供應鏈中的大型企業,如台積電、鴻海等)的信用,由銀行挹注資金給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以滿足其資金需求。以核心企業的供應商為例,當供應商出貨給核心企業時,銀行會直接向核心企業取得必要資訊,並據此提前付款給供應商,如此便可降低供應商資金周轉的問題,避免供應鏈斷鏈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