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首頁 / 時事直擊 / 金融.經濟 / 台灣巨災風險高,為何投保比率低?

台灣巨災風險高,為何投保比率低?

文章發表:2018/11/21

採訪、撰文:張舒婷

加強國人巨災風險觀念
台灣巨災風險高,為何投保比率低?

國內近期管理巨災風險意識雖有所增加,但投保巨災險比率卻不高,而且由於產險業承保後多轉再保,是否還有其他選項?是否適合台灣現況?

與全球各國相比,台灣的巨災風險偏高,據了解,台灣產險市場對巨災再保險合約保障的需求量,估計約20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600多億元),但國內一般民眾投保巨災險的比率卻不高,加上國內產險業規模相對小,承保的能量也偏低,承保後泰半轉分到再保險。其實,產險業者降低風險、籌資成本的管道,除了轉入再保險之外,還有其他選項。但,這些選項是否適合台灣?又是另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保險經紀與風險管理領域達信集團(Marsh & McLennan)旗下子公司佳達(Guy Carpenter)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風險與再保險專家,專為全球客戶開發並執行再保險風險管理方案,在台灣的合約再保險市場占有率超過一半,全台灣超過9成之本地產險公司都與佳達有業務往來。

全球規模已逼近千億美元

除了傳統的再保險以外,其他適合產險業者承保巨災風險的工具,近年來漸趨多元,相關業務量也有崛起之勢。佳達台灣分公司引用統計數據指出,全球非傳統再保險以外的巨災風險金融工具,其管理的風險規模從2005年迄今已經成長了850億美元,目前整體規模已逼近千億美元。

目前全球的再保險市場中,2014年整個非傳統再保險商品的業務規模為600億美元,直到今年上半年已達到960億美元,占整個再保險業務的比重則從18%增加至23%。

統計數據亦顯示,全球退休基金管理的AUM(資產管理規模)約35兆美元,當中估計有1兆投入保險相關商品,其中與巨災相關的約為4,120億美元〔詳圖1〕。在這4,000多億美元的資產中,非傳統再保險商品又佔了約23%。

全球退休基金的巨災保險分布概況

巨災債券收益比定存、一般債券高

何謂「非傳統的再保險商品」?在這當中,台灣人相對熟悉的,應該是巨災債券,也就是保險公司或需要投保的業者,不再需要向保險或再保險公司買保險,只要透過相關業者發行債券,便能達到保障的目的,債券的投資人則可以獲取其固定收益,只是,一旦巨型天災發生,投資人極有可能會損失全部本金。

由於巨災債券的收益比定存、一般債券高出許多,近年來,不少退休養老基金、避險基金將巨災債券視為理想的多樣化投資組合之一。

巨災債券發行時機不理想 需求不高

2003年,台灣的中央再保險公司曾發行以住宅地震險為標的、全台灣第一張巨災債券。

然而,因近年來傳統再保險價格低盪,對於保險業者而言,目前於台灣地區發行巨災債券時機並不理想,因為巨災債券的價格比傳統再保險還高,業者並不會考慮發行巨災債券作為風險移轉的工具。

環顧歷史,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多次遭颶風重創,如1992年的安德魯颶風,當時在美國造成的死傷人數、經濟損失皆創下新紀錄,甚至讓11家保險公司因為無力支付所有保險金而破產。在這種背景下,其政府就針對颶風成立了巨災基金,並將發行巨災債券列為募資管道之一。

但是,台灣並沒有這種背景,受到先天地理環境所影響,每個地區面臨地震、颱風等風災的風險都不低,再加上再保險的價格比較有吸引力,所以,不論對發行方或買方而言,巨災債券都不容易被列為首選。

ILW、抵押再保險與Sidecar

除了巨災債券外,近年來盛行的巨災風險管理金融商品還有產業損失擔保(Industry Loss Warranties, ILW)、抵押再保險(Collateralized reinsurance)、Sidecar(側邊車)。

產業損失擔保是一種特殊的再保險協議,與建立在投保者實際損失金額基礎上的再保險形式不同,與巨災債券的精神比較相似,是相對傾向「指數型巨災風險」的管理工具,產業損失擔保的定價取決於巨災事件發生機率、給整個產業所帶來的損失。

換言之,產業損失擔保的賠付主要由一系列行業損失程度來決定,而不是像傳統再保險取決於投保者本身經營狀況、處理風險的能力等。所以,對發行方來說,它容易發行、定價、管理,對投保者而言,購買過程簡捷迅速,合約也容易理解。

Sidecar通常由傳統再保險公司與資本市場上其他夥伴(例如共同基金)共同設立一家新的再保險單位,設立後,主要由再保公司來經營,該夥伴支付手續費或管理費給再保公司,再保公司只需運用既有的專業能力,即可賺取費用,該夥伴本身的資產配置組合更趨多元,而且不用負擔過高的經營成本,就可為客戶多提供一項利潤來源。業界人士認為,這種新再保單位的模式,很類似三輪摩托車旁的側邊車,故得此名。

抵押再保險與前兩者一樣,都屬於私人的交易合約,倘若資本市場上其他夥伴有意參與產險或再保險公司的業務與收益,產險或再保險公司為了安全起見,會要求對方事先準備一筆抵押金放入雙方的託管帳戶,一旦發生災變,方可動用。

保險業者可善用非傳統再保

既然資本市場上有如此多非傳統再保險的工具,台灣要管理巨災風險似乎也有更多可能性了。佳達台灣分公司建議,除了傳統的再保險外,台灣的保險業者可運用搭配這些非傳統再保險的產品,做出短、中、長期的巨災管理規劃。

另外,業界有人提出,台灣的承保規模小,不妨考慮與日本、韓國合作,攜手搭建一個再保平台或成立一個再保基金,擴大再保能量。

這固然不失為一種選項,只是實際運作時,會面臨的最直接問題是:因參與者眾多,最終誰來定價?畢竟每一個國家的巨災狀況與費率水準和其他國家不盡相同,就算透過第三方(例如保險經紀人)來協助定價,根據某參與國內狀況而開出來的價格與條件,其他國家未必都能接受,是否最終仍會很難達成共識?這必須事先討論。

近期國內管理巨災風險的意識雖有所崛起,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一般大眾的觀念,就是國人到底有沒有風險意識,有沒有尊重別人的人身安全與財產保障的意識。每個人與個別企業從自身做起,檢視所可能遭受之風險,如此一來,才能讓風險管理落實於每個環節,進而讓社會國家風險移轉與保障機制能臻於更完善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