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首頁 / 時事直擊 / 金融.經濟 / 大學殿堂的金融人才培養──強化專業學習素養 提升實務演練機會

大學殿堂的金融人才培養──強化專業學習素養 提升實務演練機會

文章發表:2019/04/15

採訪、撰文:編輯部

台灣金融業蓬勃發展,隨著金融機構規模不斷擴大、業務領域朝多元發展,也打開了其他科系人才加入的機會,金融科系學生要加入此競爭行列,除各項金融專業需深耕,更要增取多方學習的機會,拓展見識,才能勝任愉快。

將「金融人才培養」的議題公開來談,等同於伸手掀起近乎臨界沸點的高壓鍋。大學院校財金本科學生們,對於未來進入金融機構任職的「應有準備」,普遍呈現高度懷疑;傳授專業知識的老師們,看來也沒有太大的自信心,在受訪過程甚至挫折地說出,「學校是教不出金融機構所需要的人才」。

大學院校金融教育力求完整

傳統金融人才的來源,以大學院校的財務金融系為主流,實際上「財務金融」系所向來是公、私立大學及技職學院必備的科系,再因各校歷史而有些微不同,像國立政治大學原本是銀行系,民國85年起改名為金融學系,數十年來該系畢業生開枝散葉於各式金融機構中。

大學院校財務金融系授課的規劃,在教育部評鑑及大學聯考等市場監督下,可說力求完整、發展特色。以台企銀董事長黃博怡曾擔任過系主任的實踐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為例,即強調「產學協同教學」,秉持五大原則:「強化基礎分析理論之灌輸」、「注重金融實務運作之訓練」、「加強國際金融業務之探討」、「強調資訊管理能力之養成」,以及「著重金融法規制度之研習」,一方面為學生養成獨立分析的技巧與投資決策的研判,同時也加強學生對國際金融理論與實務的認識、了解金融制度變革對市場運作的影響等。

在台灣金融業逐年蓬勃發展下,金融機構規模擴大、業務領域多元,需要的人才不僅類別增加,人數需求也明顯成長,打開其他科系加入金融業的機會,台杉投資公司董事長吳榮義畢業於台灣大學經濟學系,他的同班同學、前後屆學長學弟,許多都進入銀行上班。而今,因應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更多金融業者直接表態:「擴大徵才範圍」,美商花旗銀行全球同步網羅非金融商管科系人才,尤其歡迎資管、數據、理工、大眾傳播科系等多元背景的年輕世代主動報名應徵。

實際上,大學院校近年來已修改在校生選課規定,提供各類學程、第二專長學習配套,或是主動設計跨領域系所,像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課程提供財務工程理論基礎,亦有強大的資訊技術學習,藉由資訊科技輔助發展智慧金融專業。也有民國106年剛成立的銘傳大學金融科技學院,選課生要同時學習財務經濟、網路經濟、金融科技、金融法律等相關學分,試圖讓學生奠基於傳統金融理論,大步邁向未來的金融應用。

減少學用落差是重點

王意文目前就讀某校財務金融研究所2年級,5年一貫(大學4年+研究所1年)的學習歷程,她的課業表現顯然在同儕之上,該考的金融證照她也到手了,並和同學組隊參加外面的金融競賽,目的是逼著自己聽聽市場的聲音。即便如此,即將畢業的她,沒能敢放膽想像自己能順利進入金融機構任職,「我提前看了徵才網站上的資料,金融業好像是需要『天才』,對新人要求會寫編碼程式、要懂金融支付,又要會客戶關係管理……」

從真實面來看,金融業對於人才的需求,王意文還沒完全悟透,她可能沒想過,獲利能力和國泰金控不分軒輊的富邦金控,都在104人力銀行上公開徵求「社群小編」,要為旗下育樂業子公司進行行銷。這也確實印證了像全球級金融業花旗銀行公開徵求各式專長新人的宣示。

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鄭保志表示,高等教育培養的職場新手,有大學院校的專業理論基本設計,像他任教的中大經濟系,教導學生經濟理論與資料分析,「這是給學生們練基本功」,但金融機構的多元需求與發展,職場新手能否掌握到求生術,還是要回到「各憑本事」的問題上。

就基本功而論,大學院校財金系的課程設計涵蓋傳統的財務管理、證券投資、金融及保險等各領域,台灣大學財金系進一步表示,同時也強化財務工程、不動產、電腦以及財金法等各領域的訓練,使學生能夠深化理論,每項財金專業知識都能涉獵。

「不要發生『學用落差』,是目前大學培養基礎金融人才最大的努力」,鄭保志舉例說,大學的專業理論需要與產業實務結合,老師們的教學上因應財務金融工具及市場快速變化,力求學生們能涉獵更新、更廣泛之學門。同時,各系所積極與國內外主要金融機構、企業簽訂建教合作計劃,由金融機構提供學生寒暑假實習生(internship)機會及優厚的獎學金,使同學能結合修課與未來工作領域與方向。

以實習補強專業學習

增加大學生的業界實習機會,是國內外大學院校最為認同的「人才惟用」方法,政治大學商學院十多年前就透過校友網絡及資源貢獻,為在校生提供帶薪的實習學程,現在則進一步制度化發展為校內實習平台,開放給更多的在校生接觸實習機會。

林同學(匿名)是某國立大學財金系學生,大三開始對於業界實習有興趣,暑假時也順利拿到大陸銀行機構的實習,因此了解中國大陸金融市場的輪廓。大四時,林同學一邊上課、一邊嘗試接觸金融科技領域的實習機會,後來為了準備面談,到網路上、PTT八卦版上海搜該業者的資料,意外發現網友們重批「這是一家血汗公司」,「這讓我很掙扎,或許網路資料不可全信,但輿論風評還是可以打聽啊!」林同學看過了相關資訊後,幾乎打消進入金融科技業實習的念頭,再經過和該公司人資主管面談,完全打破他對金融科技實習的夢想。顯然,這是大學生企業實習的負面案例,林同學苦笑說,「這個經驗至少讓我了解,未來進入職場最好以大型金融機構、金控為優先,透過上軌道的組織制度讓自己學習、茁壯。」

放手讓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懵懂地在實習日子裡沉浮,尤其是專業的金融業,人才培育的成功率,可能比天使投資人壓寶早期新創事業的成功率,只高出一點點。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指出,這樣的問題,還是要回到大學課堂找答案!

金融市場一如經濟環境,有基本面,也有新變動,過往都以80:20比例進行了解或管理,總是會有授課老師說:「以不變應萬變」,所以大多數老師以現成的教科書作為基本理論的學習,解決了學生需要的8成專業知識,另外的2成,就看學生個人造化。

從消費需求發掘適合人才

郭迺鋒說,現在的大環境已經不是這樣了,新變動的情勢激烈、頻度密集,同時衝擊了基本面知識的解釋性,等於大學生眼前看到的8成為新變動,2成才是基本理論,「如果老師們少了嘗試新事務的熱情,大學課堂的知識學習就是一片死氣。」

鄭保志近年來在中央大學經濟學系和現代財經基金會合作的平台上,推動「玩遊戲,學經濟」,開發許多創新教學方法,讓大學生在課堂上認識交易的本質,甚或各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運作等。他說,這項創新教學最大的收穫,是學生學習動力的激勵,以及願意把新學習到的知識擴散給父母家人好友,「我相信這樣的同學進入金融機構任職,能帶動組織的前進。」

在本文訪談眾多大學師生對象過程中,出現一個這樣的聲音:大學院校被交付金融人才的培養重責,但是,金融業者知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清不清楚未來的發展圖像?

銘傳大學金融科技應用學士學位學程的設計,明白說是針對金融科技人才,課程內容卻偏向電子商務資金流管理,還有法律條文的選讀,讓學生接觸法規監理的框架。該學程主任、銘傳大學副教授林盟翔表示,這樣學程的出線不是只為了金融科技的趨勢需求,而是傳統的金融人才培養動機已不切合實際狀況,新的學程設計等同是在解析制度變遷的進程。郭迺鋒亦明白挑戰:「金融科技看似是現在金融業的發展重點,但是它的深層因素來自消費行為的改變,金融業有看懂嗎?」他認為,金融業應該要從「行為洞察」角度,縱切金融各項業務,開發未來自我特色,從大學院校課堂走過來的基礎人才,才能好好被運用,若想一味地抓著新議題找尋人才,肯定比緣木求魚還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