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首頁 / 時事直擊 / 金融.經濟 / 美國升息的背景與影響──矽谷銀行事件對銀行業監管的啟示

美國升息的背景與影響──矽谷銀行事件對銀行業監管的啟示

文章發表:2023/11/22

林鉅勝
  • 元大投信證券分析師

  • 學科範疇:經濟學
  • 關鍵知識:利息、總體經濟分析、銀行監管

一、美國升息的背景與影響

當今經濟學認為:利率是貨幣的價格,民眾可以選擇花錢或存錢,高利率時存錢收益更高,低利率時存錢收益下降,形同變相鼓勵民眾增加消費和投資,故當經濟面臨衰退風險時,降息可以刺激消費和投資,居民消費的另一面是企業營收獲利,提高消費意願有助於企業獲利增長,從而創造更多就業,推動經濟成長。

2020年新冠疫情(COVID-19)爆發,消費和投資同時受挫,故美國聯準會(Fed)快速降息至接近零利率,希望刺激終端需求,之後疫情趨緩,需求在低利率環境下大增,全球供應鏈卻尚未回復至2019年水準,導致商品和服務供給受限:過多的貨幣追逐有限的商品,而出現通貨膨脹(下稱通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超過6%。

美國遂開始升息,希望達成兩個效果:(一)在商品市場,升息提高了花錢的代價,而存款能提供更多利息,以鼓勵消費者遞延消費,藉由降低商品需求來平抑物價;(二)在勞動力市場,升息提高資金成本,借款需支付更多利息,減少企業擴產的誘因,藉由降低勞動力需求來平抑薪資,從而避免薪資和物價的螺旋式通膨。

二、經濟學理論簡介

(一)早期經濟學理論:凱因斯學派給予政策干預理論基礎

古典經濟學的特色如下:1.供給自創需求,無須關心需求變化;2.價格有充分彈性,經濟衰退時工資下降,失業率可控制;3.貨幣具中立性,在總需求不變的前提下,增發貨幣只會推升物價;4.政府不應干預市場。

但在經濟大蕭條後,凱因斯學派漸獲重視,其特色如下:1.需求創造供給,當經濟衰退時,需先提升總需求;2.價格未必有彈性,如工資有僵固性,會導致失業率居高不下;3.政府應積極干預經濟活動。在凱因斯學派的影響下,政府開始調控經濟,初期係以財政政策為主。

(二)近代經濟學理論:政策成為經濟景氣的潤滑劑

新古典經濟學的特色如下:1.繼承古典經濟學立論,認為政府應少干預市場;2.在古典經濟學基礎上做調整:觀察到貨幣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貨幣學派開始重視貨幣政策;3.理性預期學派認為民眾會預期政策方向來調整行為,提出僅預期外的貨幣政策可收效。

新凱因斯經濟學:1970年代出現停滯性通膨,過去增加政府支出來提高需求的政策不再有效,之後凱因斯學派吸納古典經濟學的觀點,兼重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提出逆週期調整:在繁榮期採用緊縮性貨幣政策,衰退期採用擴張性貨幣政策,設法抵銷景氣波動的不良影響。

三、美國2022年升息應用的理論

此次美國貨幣政策調整有幾個特點:(一)逆週期調整明顯,疫情造成經濟活動不振時採擴張性貨幣政策,景氣過熱通膨升溫時改採緊縮性貨幣政策,雖然物價仍高於預期,但2023年壓抑通膨已開始見效;(二)聯準會發表的言論較實際行為更激進,不斷宣示打擊通膨的決心,可知聯準會嘗試改變民眾預期。

綜上可知,美國2022年升息主要受新凱因斯學派影響,經濟衰退時寬鬆、經濟繁榮時緊縮,已成世界各國貨幣政策的共識;另聯準會勤於和市場溝通,不斷拋出升息想法,宣示打擊通膨的決心。參考理性預期學派:若民眾對政策有預期,會事前採取預防措施,抵銷政策效果,但聯準會反其道而行,希望民眾預期緊縮性貨幣政策,以達到遏阻消費和投資的效果,試圖最小化升息對實體經濟的傷害。若此次升息成功抑制通膨,且經濟衰退在可接受範圍,則前述新凱因斯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提供的理論支持將做出重大貢獻。

四、美國矽谷銀行被接管對我國銀行監管的啟示

如上所述,升息對平抑物價的幫助立竿見影,為何這次聯準會再三強調緊縮性貨幣政策,希望調整民眾預期而非直接升息來打壓通膨?因為升息的負面效果已開始傷害實體經濟,2023年3月的矽谷銀行倒閉就是貨幣政策快速調整(2020年寬鬆+2022年緊縮)的犧牲品。

(一)矽谷銀行事件說明

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按資產規模排名,是全美第16大銀行,2023年3月10日倒閉,同年月12日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倒閉,這兩家銀行是在2008年華盛頓互惠銀行(Washington Mutual Saving Bank)後,全美第2大和第3大倒閉案。矽谷銀行2022年末約有2,100億美元資產,且多數資產用於購買債券,資產品質良好,驟然被接管震撼金融市場。

茲將矽谷銀行的商業模式簡述如下:它是一間為新創事業提供融資的銀行,主要存款戶和放款戶都是新創企業,歷年來透過商業模式創新,賺取較高的股東回報。舉例來說:新創企業通常缺乏固定資產抵押,放款給新創公司需要自建風險評估模型,但新創企業支付的利息較高,而讓矽谷銀行獲利能力優於同業。

此次倒閉有兩大原因,遠因是資產規模大幅成長,近因是聯準會升息過快。矽谷銀行2020年末的資產規模僅約600億美元,新冠疫情爆發後,聯準會為避免經濟衰退快速降息,市場熱錢氾濫,紛紛湧入新創企業,矽谷銀行身為新創公司的主力銀行,獲得許多低利存款,同時新創企業又沒有貸款需求,矽谷銀行只好購買長天期的債券,以賺取微薄利差。

2022年聯準會連續升息,由於債券價格是以利率折現,2021~2022年購入的債券市價大幅下滑;另一方面,隨著貨幣政策的緊縮,新創企業募資困難,矽谷銀行存款開始流失,以致只能賣債券換現金來支應存戶提款,導致帳上出現大量債券投資損失。

2023年3月8日,矽谷銀行公告將實現18億美元的債券投資損失,同時發行新股和優先股,形同向市場宣告:矽谷銀行財務體質快速惡化,已達需要增資的困境,引發存戶恐慌。美國和臺灣一樣有存款保險制度,若銀行倒閉,在25萬美元內存戶可拿回全部存款,但矽谷銀行的存戶多為新創公司,單一帳戶存款金額鉅大,存款保險無法全額保障,網路銀行於是出現擠兌,銀行在48小時內即瀕臨倒閉,而隨即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FDIC)接管。

(二)矽谷銀行的特殊性

矽谷銀行倒閉有兩點特殊之處:1.銀行資產品質良好;2.流動性迅速枯竭。過去銀行倒閉多和放貸或投資損失有關,銀行資產有逐漸惡化的過程,監管機構和管理層有充分時間應變,此次矽谷銀行帳上所持多為美國公債或住宅抵押貸款債券,雖在聯準會升息後市價大幅下跌,若可持有至到期日,債券面額絕大多數可獲得清償,未必有實質損失,然而短期存款大量流失,逼迫銀行不得不出售債券變現。

另一方面,隨網路銀行普及和矽谷銀行客戶的特殊性(多數為新創公司、存款保險無法防止擠兌),據傳矽谷銀行在48小時內被嘗試提領超過400億美元,約占總資產的20%,銀行實務上,存款準備金率很少超過10%,多數銀行面對這麼大的擠兌壓力,都只有倒閉/被接管一途。

(三)對我國銀行業監管的啟示

1.銀行出現被擠兌風險時,須立即判斷資產品質是否良好

銀行業監管的一大難題是:銀行通常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但政府不願意用納稅人的錢來支付銀行債務(存款)。在過去的銀行倒閉案中,資產品質可能因人為(掏空)或非人為(壞帳)因素惡化,政府不得不面對上述的兩難選擇:犧牲納稅人或犧牲存款人。但矽谷銀行的資產品質良好,所持債券雖有帳面上損失,只要能持有至到期日,即有機會清償全部負債。

換句話說,矽谷銀行遭遇的並非資不抵債的嚴重問題,而是以短期債務(活期存款)支應長期投資的流動性錯配問題,政府應當機立斷,以銀行資產為抵押品,提供無限流動性。美國政府經過幾天研究後也這麼做,開始賠付存款,避免單一銀行倒閉衝擊市場信心,演變成金融業的整體風險,但此時矽谷銀行已被FDIC接管,政府的反應稍慢就挽救不了矽谷銀行。

2.按現行資本適足率要求,對銀行做壓力測試

根據銀行資本適足性及資本等級管理辦法,銀行資本適足率不得低於10.5%,應定期做壓力測試,觀察在極端情境下,銀行的自有資本是否充足,避免陷入資不抵債困境。

3.對存戶提領做適當限制

股票市場有停牌機制,當上市公司股價或成交量異常波動或媒體報導出現可能會影響其證券價格的傳聞時,為保護投資人利益可能需要暫停其買賣,待公司說明後再行恢復交易。停牌機制背後的精神有二:一是避免投資人間的不公平,某些投資人提早獲得消息買進或賣出股票;二是避免公司營運受到不實傳聞的負面衝擊。

過去銀行發生擠兌,通常會向央行和同業借款,在分行擺放大量現金,一面支應提領需求,一面向存戶表明:銀行有支付存款的意願和能力,但在網路銀行時代已不管用:存戶在手機或電腦上動動手指即可轉出大量存款,任何銀行在短期間面對如此大量的提領需求都無法滿足,故實宜速設立法源規範,以保護存款人和銀行雙方的權益。

綜上可知,矽谷銀行風險來自資產規模急速擴張,採用以活期存款支應長期投資的資產負債管理策略,聯準會升息時資產市價下跌,而引發恐慌式擠兌,政府又缺乏處理相關事件的經驗,導致其快速倒閉。之後若有資產品質良好的銀行遭遇流動性危機時,政府應立即提供流動性,協助銀行支付存款,並設法規避恐慌式擠兌,以求金融平穩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