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首頁 / 時事直擊 / 金融.經濟 / 不可不知的信用卡評分卡兩三事──別踩信用地雷!

不可不知的信用卡評分卡兩三事──別踩信用地雷!

文章發表:2023/12/20

撰文:曹添旺
  • 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東吳大學名譽教授暨東吳法商講座教授
撰文:李宗穎
  •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經濟學博士

你是否遇過刷卡時發現超過額度上限被拒絕?這時候若致電銀行要求提高額度,銀行接受與否的準則為何?在銀行眼中,你是屬於高風險、中風險,還是低風險客戶?

周年慶又到了,去百貨公司血拚,刷卡卻發現已經超過額度上限而被拒絕,打電話給銀行客服中心要求提高額度,這時候銀行的客服人員應不應該接受要求?若是接受,額度要提高多少?這個問題有很多答案,取決於手上所有的工具與相關管理規範。

建置預測模型需備先決條件

主要有兩個,首先是有業務需求,再來是資料的品質與數量要到位。如果沒有業務需求,資料的品質再好、數量再多,也沒有建置預測模型的必要。一般而言,有擔保品的放款業務對預測未來一定期間內的違約機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 PD)需求,比沒有擔保品的放款業務還低,定期估計擔保品的市價反而比較重要。

以房貸為例,只要擔保品(房屋)的市值大於放款餘額(曝險,Exposure)跟處理擔保品的成本總和(銀拍、法拍),萬一貸款人違約,銀行也沒有損失。在房價頻頻上漲時,違約率(Realized Default)也特別低,因為貸款人可以賣掉房子或是拿房子去申請住宅權益貸款(Home Equity Loan)來還債,這時候要建置違約機率模型,也會遇到違約樣本數不足的窘境。如果房價下跌,擔保品(房屋)的市值低於放款餘額,是否就需要違約機率模型?也未必。因為模型的建置如果是在承平時期或房價上漲期間,用的資料跟未來房價下跌的資料不一樣,加上原本的違約樣本不足的問題,預測模型不會準。那麼如果用房價下跌時的資料來建模呢?首先要考慮時效性,建模要先收集6個月的資料,通常再花6個月建模,來得及嗎?

其實信用卡對預測模型有業務需求,資料的品質與數量(某種程度)相較於其他信用產品也最到位,是使用預測模型的最佳選擇。信用卡使用的預測模型有個專有名詞:評分卡(Scorecard),因為將羅吉斯迴歸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 logit model)的結果(介於零跟一之間)轉換成便於使用的分數。

信用卡可以在風險控管和市場行銷使用評分卡,在風險控管有所謂的AB Scorecards(Application、進件評分卡,Behavior、行為評分卡);在市場行銷(Marketing & Sales)則有RR Scorecards(Response、回覆評分卡,Revenue、盈餘評分卡),另外還有催收評分卡(Collection Scorecard),是針對已經遲繳但是尚未變成呆帳的客戶建置的預測模型。風險控管的評分卡(主要是AB Scorecards)要求較嚴、比較準,因為稍微失準,呆帳就會飆升,寧可錯殺,不可錯放,使用壽命至少5年。市場行銷的評分卡較不重要,也沒那麼準,壽命周期約2、3年。FICO score(Fair Isaac Corporation)跟上述AB Scorecards不同,它是所謂的「通用評分卡」(Generic Scorecard),就是它可以A-card或B-card,不過它的缺點是,因為樣樣精通,所以樣樣稀鬆,預測能力比不上個別的評分卡,是不得已時候才用的。在美國,如果要衡量一個人的信用品質(Credit Worthiness)通常是看這個人FICOScore,高於720是超級好的(Super Prime, ≥720),高於660是好的(Prime, 介於660跟719之間),低於660屬於信用有瑕疵的,還分為近好的(near Prime, 介於620跟659之間),而引起2008年金融海嘯的次級房貸(Sub-prime)的FICO Score介於580跟619之間。

......完整內容請詳見台灣銀行家雜誌第16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