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首頁 / 時事直擊 / 資訊.科技 / 永續、ESG抬頭金流成關鍵 資金流動造就新金融中心

永續、ESG抬頭金流成關鍵 資金流動造就新金融中心

文章發表:2021/09/27

撰文:黃庭瑄
  • 台灣金融研訓院特約研究員

亞太城市在全球金融鏈中占有極重要地位,前五大金融城市表現也比其他地區高,以影響力和潛力來看,未來幾個重要城市也充滿產業活力和動能,隨著數位化發展,資金流向和金融鏈仍受地區吸引力影響甚鉅。

隨著產業鏈的重組,金融資金版圖也因此有所變化。從外匯、金融中心的消長看全球金流走向,金融業的資金運用和獲利來源也與以往大不相同。

美國聯準會將加快貨幣緊縮政策,因通貨膨脹的速度高於預期,6月中的會議表示,可能在2023年底前會有兩次升息,聯準會的訊號將帶動美元走強及股市趨緩,美國經濟復甦力道強勁,今年美國的經濟成長率調升,預期上看至7%,經濟成長動能將至少持續2年,至2023年。美國股市一片榮景的同時,投資人也持續將更多現金注入債券,為平衡對通膨的恐懼,許多資金流進債券市場,美國投資銀行根據Information Financial Intelligence旗下的基金研究子公司EPFR Global的資料顯示,截至6月底,固定收益基金吸引了132億美元的資金,96億美元投入其他固定收益股票基金。根據Refinitiv Lipper數據顯示,全球債券基金在7月第一週流入190億美元,創下2個月新高。然而7月之後,資金又開始往歐亞移動,美國股票基金淨流出52億美元,歐洲及亞洲股票基金淨流入60億和3億美元,投資者投入300億美元至全球貨幣市場基金,也創6週新高。

金融科技中心排名著重四面向

全球資金流動因為疫情有大幅度波動,資金淨流入美國為其中一項趨勢,根據安聯投信引述EPFR的資料,今年截至7月7日,股票型基金資金流向,以美國1,697.91億美元最多,其次為全球新興市場555.22億美元,亞洲不含日本為383.36億美元,已開發歐洲為133.43億美元,歐非中東及拉丁美洲皆為資金淨移出。從全球金融中心的消長也可發現,美國仍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從英國智庫機構Z/yen發布之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中發現,紐約以764分位居第一,其次為倫敦,接著是上海、香港、新加坡。其中跌幅較大的城市倫敦、東京,這些城市分數下降超過10分,進步幅度明顯的城市有法蘭克福、溫哥華、首爾、雪梨等。倫敦受脫歐影響嚴重,分數下降到僅高於上海1分,歐洲金融中心優勢部分轉移到法蘭克福。台北排名40,較去年增加2名,增加6分。紐約除金融發展和保險產業評分略低於其他城市,在各面向的表現皆居首位。疫情雖使全球財務體系皆遭受打擊,但前段班的幾個城市都顯現穩定的金融環境。

GFCI對於金融科技中心的排名,紐約為第一,接著是中國的上海、北京、深圳,倫敦居第5,下降1名,台北為35名,上升8個名次,分數也上升35分。評分重視的四個面向,包括金融普及、金融人才取得、ICT基礎建設,以及整體的金融生態是否鼓勵創新,次要的因素還包括法規和整體需求等。

看好紐約成北美綠色金融中心

許多銀行在倫敦脫歐之後,將總部遷到巴黎,例如摩根大通(J.P. Morgan),其在北美最大競爭者高盛(Goldman Sachs)、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也往歐陸移動,然而英國金融業的優勢仍在,包括金融服務業人才高達2倍,資產管理的金額更是法、德、瑞士市場的加總,仍是外匯和歐洲債券的交易中心。但許多金融機構看好巴黎的未來性,將是發展ESG金融商品的下一個焦點。彭博報導預估下一個綠色金融中心將帶動綠色金融產業,吸入資金至2025年上看53兆美元。

法國綠色金融起源於2015年,受到聯合國影響,開始規範各類基金經理人,提出結合ESG的投資目標,以及評估投資對氣候的效應,使得許多資產管理者、保險業者和貸款機構都朝綠色金融方向發展。英國則是預計在今年9月上市210億美元綠色債券。然而,真正的綠色金融將是一場價值戰,金融產業雖以綠色金融為目標,但面對貸款業務時,卻很難不接受煤礦產業或碳排放量高的公司,綠色金融中心的爭奪和定義仍持續角力。

除了歐洲,紐約和香港也被認為是北美和亞洲的綠色金融中心,隨著美國拜登總統上任後對氣候變遷和綠能的支持,未來紐約也被看好成為北美的綠色金融核心。

中國市場受政治影響風險高

投資人對於以開發中國家投資標的為主的ETF和其他商品持續看好,且金融商品的數量也持續增加,從去年初的1,447檔,增至3月底1,670檔,主要關注的市場為中國。整體來看,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干擾因素複雜,雖然人口多、經濟動能十足,但也有相當大的變動,例如受疫情嚴重影響的巴西。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影響不容易反應在股票市場,因受到更多政府干預和不夠明確的規則,股價反映市場的速度會延遲許多。

今年亞洲市場外資主要投資國仍是中國及印度。中國在7月中也開始採取貨幣寬鬆政策,下調金融存款準備金利率0.5%,降準預計釋放資金約1兆元人民幣,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認為,這不是從緊縮政策逆轉,而是滿足流動性需求,今年以來原物料上升,中國的中小企業成本高漲,降準增加資金周轉空間。今年以來,外資買超陸股,彭博和摩根預估資金淨流入中國高達345億美元,摩根大通認為,降準使流入中國的資本趨緩,低於過去幾個月的水準。中國市場仍高度受政治影響,滴滴出行事件意味著中國未來的資通訊產業仍充滿限制,赴美上市的中企面臨政治風險,增加投資不確定性。

創新與包容是未來金融中心吸引資金要件

美國各大銀行疫後利息收入下降,不見回升跡象,銀行的主要收入轉移來自投資部門。《華爾街日報》分析,摩根大通和高盛第2季獲利報告發現,營收來自非借貸業務和手續費,兩家銀行的財富管理營收都成長2成以上,摩根大通第2季消費者信用卡支出大幅增加,表示消費市場漸漸回溫。銀行為了保留資本在未來靈活運用,並進行更多貸款和支付,目前多採用投資持有至到期(Heldt o-Maturity)的資產,使資本水準不受證券價值波動的影響。富國銀行(Wells Fargo)近期也取消了個人信用狀(Personal Lines of Credits)的金融商品,關閉所有客戶的帳戶,此為一種提供3,000至10萬美元借款的信貸產品,借款利率通常比信用卡低,這些動作都顯示出銀行不再大幅依賴利息收入,而準備整頓相關業務。消費者手上的資金也不見得再投入大銀行,隨著存款利率降低,加密貨幣銀行高達8%的利率,吸引許多資金,例如Celsius Network提供存款者利息,也一邊透過放貸服務賺取利息,成為主要銀行的競爭者。

未來全球金融鏈的移動,已經不只是城市之間或銀行之間的零和遊戲,從城市角度來看,城市之所以對金融業有吸引力,主要是市場本身和商業環境、人才法規等各面向的友善,但未來目標不再只是吸引實體金融機構,而是需要能夠容納創新金融產品的環境和能夠連接各大市場的延展性,例如建置加密貨幣市場,去中間化(De Fi)的金融模式等的金融環境和法規。從銀行的角度來看,資金運用和獲利模式會和過去不同,走向更多元創新的方式,銀行之間的結盟也會是重要的方向,例如英國NatWest、加拿大CIBC、澳洲NAB和巴西伊塔烏聯合銀行(Itaú Unibanco)即將推出的自願碳權(Voluntary Carbon Credits)交易平台,為找尋更多以減緩氣候變遷為目標的機構和專案,以在2030年達到巴黎協議的碳排放量為目標,並將碳權市場擴至50至500億美元規模。亞太城市在全世界金融鏈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亞太區前五大金融城市的表現平均也比其他地區高,以影響力和潛力來看,未來2、3年,幾個重要的城市也會是充滿產業活力和動能的地方,雖然隨著數位化發展,人力不再需要留在固定地區,位置也許不再這麼重要,但資金流向和金融鏈仍受地區的吸引力影響,如新加坡多年來仍維持產業的完整性,各個規模的公司都能在當地發展,產業環境仍是影響資金流的一大要素,無論是實體金融業或是金融科技相關的數位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