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首頁 / 時事直擊 / 資訊.科技 /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缺口加速轉型 供應鏈金融創新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缺口加速轉型 供應鏈金融創新

文章發表:2022/01/19

整理、記錄:高永謀

疫情令經濟和金融不確定性增加,在被金融機構拒絕的貿易融資申請中,約4成來自中小企業,在獲得信貸和維持營運現金流方面遭遇困境。在區塊鏈快速發展下,全球供應鏈融資前景看好,可提供企業更精準且快速的金融服務。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供應鏈斷鏈,更凸顯企業面臨現金流動和融資問題。結合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近年在國際金融市場蔚為風潮。尤其是全球級大型金融機構運用金融科技,透過各種貿易融資平台,分析供應鏈內部交易結構,引入核心企業、物流監管公司、資金流導等風險控制要素,進而對供應鏈中的上下游企業提供授信融資,儼然成為後疫情時代新商機。

疫情加速全球供應鏈轉型

全球供應鏈轉型,其實早在疫情爆發前已發生,因疫情而加速轉型。這點從中國製造業產品出口、各國與中國貿易關係,可窺知一二。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ía Herrero)表示,中國製造業產品出口占全球出口貿易額比重,並未因美中貿易戰和疫情而下降,反而是增加至2020年的18%,特別是中國中間財出口比例占全球總出口近30%。

以往中國都是進口其他國家中間財,如半導體零組件,經加工變成產品後,再出口至世界各地。如今,這種情況已大幅轉變,原因之一是中國政府提出「中國製造2025」政策綱領。

艾西亞解釋說,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價值鏈規模持續萎縮,國際貿易卻不斷擴張。這種不對稱來自於中國意識到不能再仰賴進口他國中間財,特別是半導體、先進科技等高端產品。因此,中國正在進行垂直整合,在國內生產更加先進的中間財,並提高中間財出口量,增加國內創造附加價值出口比例。這也使得銀行在此類的貿易融資會隨之減少。

在亞太區供應鏈重整過程中,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與中國有密切連結。台灣則是減少對中國中間財出口,在垂直整合上與中國合作關係呈現下降趨勢。

艾西亞指出,亞太區供應鏈重整,與外人直接投資(FDI)有關。近年日本、韓國大幅增加在東協國家的投資規模,台灣對東協FDI增加速度比日、韓兩國更快。短期內,台灣新南向政策在出口數據上或許不亮眼,畢竟台灣尚無法減少對中國出口的占比,但台灣與東協國家價值鏈整合程度快速提高,未來銀行貿易融資業務可望隨之增加。

後疫情時代,供應鏈重組會持續發生,一來是歐美國家對中國實施制裁政策,二來是已開發經濟體重新審視其價值鏈的彈性,以減少對中國依存度。這種選擇性脫鉤、供應鏈重組現象,不只出現在製造業、科技領域及國際貿易之間,金融業也有類似情況。金融脫鉤現象雖未如製造業明顯,但勢必會對需要處理選擇性脫鉤的金融機構產生衝擊。

此外,供應鏈重組也與通膨有關,這是近期出現的新議題,目前對金融業影響尚不明確,但艾西亞提醒銀行業者仍應審慎以對,提出因應對策和解決方案。

供應鏈融資模式最新演變

美中貿易關係緊繃,導致平行供應鏈崛起,許多企業尋找替代生產基地,並展開回流母國生產計畫。疫情蔓延,更暴露了生產商面臨供應鏈中斷的風險。

根據瑞士再保研究機構(Swiss Re Institute)調查,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驅動力,包括成本套利減少(工資差異縮小)、政治風險上升(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戰)、社會價值觀(ESG、平等、多樣性和包容性)、營運中斷成本增加(自然災害)、科技技術(機器人、3D列印、數位製造)。疫情則是加速器,導致全球供應鏈重整與回流,並變得更短、更簡化。

疫情也為許多企業帶來財務壓力,導致現金流嚴重吃緊。美國一項調查顯示,每月支出超過10,000美元的企業手頭上現金約可維持2週。四分之三的受訪者手頭現金僅夠維持2個月或更短時間。因此,各國政府推出各種援助,減輕受影響企業的資金壓力。

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下,供應鏈金融商業模式也產生變化,除金融機構等傳統貸方外,新出現永續供應鏈融資計畫、多貸方申請方案等,提供資金給供應鏈上下游廠商。

Mayvest Asia Pte Ltd董事總經理Adam Wong表示,供應鏈融資早已行之多年,過去因各貸方有自家系統和技術,難以透過全球統一平台作業,也無法做到完全數位化。但新時代的供應鏈融資受惠於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可將許多融資資料整合於線上市場,提高授信效率,降低融資風險。例如庫存融資,可透過感測器偵測庫存水準,並即時監控交易數據、產品流向,提高融資流程的可識性。

供應鏈融資對中小企業更重要,因為中小企業取得資訊相對困難、徵信成本過高,通常較難取得銀行融資。即使該中小企業是重要供應鏈的上下游供應商之一,仍面臨融資困境。根據國際金融公司(IFC)統計數據,全球中小企業資金缺口約4.7兆美元,其中約45%集中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Adam Wong分析指出,供應鏈上下游供應商大多是中小企業,財務體質較大型企業更脆弱,流動性易被限縮於應收帳款中。此外,中小企業大多缺乏金融專業知識,也不清楚各貸方的信用要求,加上可抵押給貸方的資產有限,所以較難從銀行取得融資,借貸成本也較高,形成財務不平等現象。

為了對供應鏈中的上下游企業提供授信融資,國外已發展出不同的融資模式。例如反向應收帳款承購,屬於無追索權的融資,把應收帳款的文件抵押給銀行、私人金融機構或家族辦公室,以取得貸款。另還有發票融資、經銷商融資、永續供應鏈融資計畫、市場整合融資,以及中小企業到供應鏈融資平台,向多個出資方申請貸款。

中小企業融資市場潛力無限

疫情令經濟和金融不確定性增加,以及全球貿易受損。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發布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貿易融資缺口達1.7兆美元,創下最高紀錄,比2018年1.5兆美元擴大約15%。在所有被金融機構拒絕的貿易融資申請中,約4成來自中小企業,在獲得信貸和維持營運現金流方面面臨困難。

英國倫敦Finastra公司產品、貿易和供應鏈金融主管Anastasia McAlpine表示,因認識你的客戶(KYC)、洗錢防制(AML)等流程障礙,以及傳統金融機構緊縮授信,致使中小企業不易取得融資。儘管營運資金融資網絡已出現,但在採購方主導融資的市場中,這些網絡未能實質且有效的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缺口。中小企業對貿易融資的需求龐大,初估中小企業可從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獲得約1.6兆美元融資。

進入後疫情時代,世界貿易快速復甦的前景正在改善中。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預估,2021年全球交易量將增長10.8%,高於之前3月份預測的8.0%,顯示國際貿易活動持續回溫。

Anastasia McAlpine認為,中小企業融資市場潛力無限,但必須先移除融資障礙。在傳統金融機構緊縮授信下,中小企業轉向供應鏈金融,以取得營運資金融資。後疫情時代,營運資金融資生態系統將因新的合作模式、網絡和市場出現而加速發展。未來融資重點,將以社會和環境績效作為新標準,採用新解決方案來簡化和增強融資流程,提高對業務和信用風險的理解與評估。

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缺口問題,國際商會(ICC)與Finastra公司於2021年攜手合作,引入新的融資市場,為小微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獲得短期資金的管道。透過ICC、金融科技業者、金融家和企業之間的開放合作,建立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生態系統,並利用科技解決中小企業痛點。

科技驅動供應鏈融資發展

OPUS諮詢服務國際公司總裁Alexander R. Malaket表示,由於供應鏈變得更加複雜且全球化,上下游多達數千個供應商,為供應鏈金融帶來不少機會和挑戰。

英國前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曾宣布一項供應鏈金融(SCF)計畫,要求該地區大型企業善用其高度信用評等,鼓勵銀行根據其發票融資給供貨的中小企業。英國政府也率先針對英格蘭社區藥妝店提出第一個SCF計畫,為4,500家藥妝店釋出高達8億英鎊的新信貸,其中多數是中小企業。許多大型企業如勞斯萊斯、翠豐集團(Kingfisher Group)、西門子、特易購(Tesco)及英國航空公司等,也都致力於SCF計畫。

2019年,花旗推出Next Gen(下一代)專案,利用人工智慧開發先進的風險分析評分引擎。該專案平台由花旗、SAS與安永合力打造,目的是為了簡化巨量的全球貿易人工審查流程、縮短交易審查時間,同時確保合規性。

Alexander R. Malaket指出,當今金融機構應思考如何將法遵、客戶身分盡職調查變成競爭優勢,並導入AI、機器學習,建立KYC平台,讓貿易合規流程數位化,以簡化風險審查流程,提高融資審查效率。

^